浅说泥塑
本人从事雕塑近四十余年,颇积累些许寺庙泥塑的基本经验,但并非精深博识,只配聊谈浅说。
北方寺庙多以泥塑见长,其特点是取材方便容易,但坚固耐久,透气性良而耐腐蚀。最早的泥塑尽可追溯到上千年,平遥双林寺,晋城玉皇庙,隰县小西天尽可称寺庙泥塑中的精品。这些精品泥塑重可说明一点:
泥塑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手工艺,即要有丰富的泥塑经验,又要有高深的知识涵养。
泥塑的工序大大致如下:
搭龙骨架,打胎也叫上粗泥,上精泥,打磨,挂粉,彩桩。
搭龙骨材料为柏木杆与干草,它基本决定了像的高度比例。
打胎的泥是粘土与麦秸,它决定了塑像的可塑性与韧性,透气性。古代塑像都一概此为基础,不可取代,不可省略。
上l精泥的材料是粘土与棉花,概念是,把粘土混合在棉花里,而不是相反。这样基本保证了塑像不开裂。
塑形干后就可以挂粉,古代的塑像要挂三四层,有铜钱一般厚度。古人最多用漆封闭。
最后的程序是彩桩。彩桩的颜料有石色:朱砂,银朱,石青,石绿等,植物色有藤黄,胭脂,花青,桃红。一般植物色过火而易退化姑慎用。
上五彩要沥水与貼金。这是一套复杂的工艺流程。
古代塑像比例隋唐时期是1:5,后明清是1:7甚至一比八九 ,一直我们现在基本是”三停五眼的黄金比例。
寺庙泥塑的的脸部有其独特的要求,大都圆润饱满,而且脸部与胸部接连的布位十分重要。衣纹要流畅自然,夸张但不做作,真朴实而不繁杂。极要求人物形象与性格的统一与和谐。最忌把神塑成人,把人塑成神。
自己做泥塑四十余年,仅大小塑像两千余尊。但以为利益驱使,技能与文化底蕴所距,深憾难有传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