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在天津投放了有一段时间了。我从起初看好OFO转变到现在更看好摩拜。把自己的想法分享一下。
我骑的第一辆车是OFO小黄车。这个选择其实是随机的,因为之前我也没关注过相关的共享单车的新闻,身边有了就用咯。所以选了OFO就是因为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他。
之后慢慢的发现满大街都是小黄车。路边停的,路人甲乙丙丁蹬的……黄颜色很醒目,再加上共享单车是个新鲜事物,骑上去就有了种小潮流时尚的味道。
那几天摩拜很少,偶尔才见到一辆。当时在我身边,目测二者投放的比例ofo能达到膜拜的至少5倍以上。
当时我觉得ofo优势很明显:
一、先发优势:ofo俨然一副北方企业狂放不羁的猛汉形象,短时间内么猛烈投放。作为身边最早接触用户的单车产品,用户先把押金放到了ofo的账户里,这就牢牢抓住了期中的关键一环。再加之身边的ofo的确唾手可得。作为用户,即使以后再出现同类型的产品,似乎也没必要再花钱在其他自行车上。因为这个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毕竟自乘车与自行车之间能差多少?几公里的代步工具而已。
二、成本低廉:ofo是那种那种最常见的家用自行车了。没有什么新的设计语言,也没有应用新的科技硬件(锁是个机械密码锁,一开始的几批有没有定位我都怀疑)。如果不是亮眼的黄色,能和普通的家用车有什么区别?既然如此,ofo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研发自行车本身,更无需重新定制生产线,可用最低的成本直接利用现成的供应链迅速冲量。
三、押金低:车子本身的价值低,自然押金也高不了。每辆车押金不到三位数的99块钱,用户很容易接受。毕竟这部分钱要放在账户里不动的,作为上来就和用户谈钱的新事物,钱数目越多越让人没有安全感。在很多用户抱着低成本体验新事物的态度下,押金低绝对是优势。
四、计费低:一元/小时这种象征性的收费,再加上莫名其妙的理由就搞个一周的免费骑行,谁都想把他当个便宜占了(我当时就这样)。这些策略增加了用户的粘性。
然而,日升月落,两周过去,偶然的一次机会,路边溜达累了却伸手不见ofo,却竟然有辆摩拜。于是,就这样注册了个摩拜,然后就基本告别ofo了。
慢慢的,随着摩拜投放量的迅速追赶,ofo量的优势也慢慢木有了。至于价格上,
其实,一旦用户跨越了注册这个坎,后面使用成本每小时是一元钱还是两元钱真是可以忽略不计算了。谁会去惦记这一块两块的成本呢?你尽管怪人民币不值钱吧。
那怎么让用户跨越注册这个坎呢?我本来觉得貌似很难,但实际上当身边的产品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用户自然转向最多最靠得住的那个产品上。
随便举个例子,在我用ofo的这段时间里,每天都能看到ofo被破坏的消息。车座被拆、车胎被开膛破肚、二维码被涂抹,不锁车锁把车据为己有……当时的ofo真的就成了国民素质的照妖镜。当然出现这些问题不是ofo的错,因为产品投放的早,注定部分产品会为培养用户习惯而牺牲。经过了这个过渡期,就会好起来。
不过话说回来,ofo面临的诸多问题,可以最大限度的从设计上避免的。摩拜在这个点上就做的很好,共享单车是自行车,但是又区别于普通的自行车。必须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符合“共享”这个应用场景。我个人觉得使用场景决定了单车设计不可避免的要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一、组件尽量少。这样就更易批量生产,快速组装。另外,组件越少,故障点越少,容易维护成本低。
二、组件要有特殊性。比如说ofo的车座很容易拆卸,很多人为了“?;ぁ眔fo不被骑走,停车时特地拆掉车座。与之相比,摩拜的车座仅仅是能调节高度,不能取下。另外,摩拜的安装螺丝也是特殊的多边形螺丝,普通的扳手应该不易拆卸。
三、不能用充气轮胎。对于自行车来说,轮胎是故障率最高的部位之一。ofo用了充气轮胎,就必然要面对频繁充气、换胎这些个问题。在摩拜投放量还不是很大的时候,我偶尔会看到有人骑着轮胎没气的ofo。这样半小时骑下来,估计轮胎也就彻底废了。摩拜的橡胶实心轮胎设计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光这一点,摩拜就能省下大量的后期维护成本和精力。
四、支付必须简单。同样都是支付工具,支付宝的支付市场远远落后于微信,就是因为支付的便捷程度不如微信。ofo结束用车步骤为:A、点击结束用车。B、关锁。C、打乱密码。共三步。摩拜结束用车步骤为:A、关锁/结束。共一步。结算效率高下立判。
五、敬畏人性的力量:人性需要敬畏。先假设消费者带着人性的恶,会对产品怎么样,这才能知道产品朝着哪个方向设计才能避开人性的坑。比如一定会有人将共享单车据为己有。Ofo的固定密码的机械锁,不带定位系统的设计,就对这种情况束手无措。再比如有人会处于故意或者非故意的原因将车停放于偏僻的地方。这种车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如果没有定位系统,单靠人员扫街式的寻找,必然事倍功半。但是,在技术可行的基础上,摩拜又是利用人性,设计了“红包车”,精彩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目前为止,我认为在身处的天津这个市场,尽管ofo发力较早,但是随着后期运营成本的增加以及摩拜投放量的跟进,ofo已经显出败相。
共享单车给生活带来极大方便,不同的品牌都是瞄着相同的需求,就像当年的滴滴和快的、大众与美团一样,产品和服务模式将来也会趋同,最终拼的会是效率。
谁的设计更加贴近产品的使用场景,谁能更加充分的敬畏人性,谁就会走的更远。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我看到的是摩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