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I ?阴影里的唐太宗
上一章 I ?第二卷 金戈铁马天下秀【六】灭薛氏兵定陇右(下)
撰文 I ?容蓝
【七】刘武周兵陷晋阳(上)
唐武德二年四月,大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的警钟彻夜响起。
天兴皇帝刘武周来了,扛着突厥始毕可汗给他的狼头大旗,铁甲滚滚的来了。
刘武周是在隋大业十三年三月起兵反隋的。他起义的时间比李渊父子还早几个月,李渊父子是在六月份。所以在造反这个问题上,刘武周可算是李世民的前辈,是个老司机。
刘武周生于豪富之家,他的出生也是颇具神话色彩的。
话说有一天他的父亲和母亲坐在院子里乘凉唠嗑,忽然看见一个像雄鸡一样形状的东西,身上的光芒万丈,把整个庭院都给照亮了,正凝神看的时候,雄鸡唰的一下向刘母怀中飞去。后面的套路你肯定猜到了,不错,不久后刘母就怀孕了,生下了刘武周。这也是后来人们将刘武周称为鸡冠刘武周的来历。
这样的神话故事估计也是刘武周造反后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向世人表明自己来历不凡而编造的,这跟刘邦的妈妈梦见与大蛇交媾,朱元璋出生时满室红光一个套路,至于为什么刘武周要搞个雄鸡作为故事的主角,这是我不明所以、相当费解的。
年青时候的刘武周不喜诗书,专好结交豪杰,舞刀弄棒。见他这个德性,他的父亲刘匡就专门给他找了个枪棒师傅。这倒符合他的胃口,勤学苦练之下,倒也是像模像样。
可以说,青年时代的刘武周就是在飞鹰走狗、惹是生非中渡过的,而且不管是什么人,就算贩夫走卒、江湖豪侠、亡命之徒等他都与之结交,他的兄长刘山伯看不惯他的做派,对他说:
汝不择交游,终当灭吾族也。
对兄长的劝诫,刘武周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刘山伯忍无可忍,但也奈何不了他,就经常辱骂于他。估计也是受不了刘山伯的腌臜气,刘武周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到东都洛阳投奔了当时隋朝太仆杨义臣。
后来隋炀帝杨广征伐辽东,刘武周应征入伍,因军功授建节校尉。在当时这不过是个八品左右的武官散职,但好歹是混进了体制内。
隋炀帝东征结束后,刘武周被派回家乡马邑,担任鹰扬府校尉,这是个类似于保镖一类的活儿。我认为正是这个活儿,是刘武周造反的引子。
这个时候的隋朝天下,是反王并起,群雄逐鹿,四海刀兵,争相攻伐。
刘武周的上司是王仁恭。王仁恭在大隋朝的廷资格还是可以的,曾经在隋文帝时代就跟随杨素征战,以军功闻名,深得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喜欢,位至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历任骠骑大将军、卫州刺史、汲郡太守,可以说是个官场老油条。
在马邑太守任上,多次抗击突厥入侵,在边朔之地,广有能名。刘武周在他的帐下自然也是有用武之地的。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但问题就出在刘武周先生没有管住自己的下半身,而王仁恭老官儿也没有管住自己的后院。刘武周做王仁恭保镖,跟王仁恭的家室接触多了,就跟王仁恭的一个侍婢好上了,不知道刘武周是生理需要,还是真的爱情使然,反正二人就是滚了床单了。滚了床单本来也没什么,但这事儿不巧被王仁恭妥妥的发现了。
对刘武周来说,这种行为的后果可是要命的事情,但不知道是王仁恭爱惜人才还是老糊涂了,又或者是公务太忙没来得及,反正就是没有立即处罚刘武周。
刘武周是什么人啊,天不怕地不怕,敢跟阎王去打架的人。见到领导没有立即下手收拾他,定了定心神,想明白后,他非常清楚,这把悬在自己头顶的屠刀随时都会落下来的,至于什么时候落下来,完全取决于王仁恭高兴不高兴,自己要想活命,就要想招儿。
估计刘武周真的是天命雄鸡转世,无巧不巧,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因为饥荒,流民、灾民蜂拥向马邑而来,而作为太守的王仁恭却严令坚闭粮仓,不敢赈济灾民。当时天下的民众,就犹如一桶火油,稍微有点火星子就要爆炸,王仁恭此举顿时激得民怨沸腾。
见此情景,正在无筹之时的刘武周像看见曙光一样,马上就找到了使他摆脱困境的计策,那就是造反。反正天下人都在造反,也不多我刘武周一个人。
决定了就开干。本来马邑就是刘武周的根据地,狐朋狗友不少,他当即就派人到街上到处去散播王仁恭的坏话,搞起了了舆论攻势:
"今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王府尹闭仓不恤,岂忧百姓之意乎!"
说什么太守不给老百姓活路,城里粮食充足,太守故意不赈灾等等,反正什么话能让老百姓恨王仁恭的,他们就散播什么。
隋大业十三年三月,做足了舆论攻势和造反准备的刘武周,伙同张万岁及自己的妹夫苑君璋等十余人,杀死了马邑太守王仁恭,起兵造反。
为了让他的叛乱更得民心,他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他还号召当地百姓加入到他的队伍,最终得到数万人的响应。当地的官方力量也投降了,刘武周被众人推荐成为了当地的一把手。
与同郡张万岁等十余人候仁恭视事,武周上谒,万岁自后而入,斩仁恭于郡厅,持其首出徇郡中,无敢动者。于是开廪以赈穷乏,驰檄境内,其属城皆归之,得兵万余人。
马邑地处与突厥接壤之地,刘武周非常清楚,自己此时不过是一时成功,待隋朝缓过劲儿来,收拾自己是分分钟的事情,而且当时太原留守的李渊他就对付不了。自己要想造反成功,就必须要投靠隋朝的敌人,突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
可以说刘武周的策略是非常有效的。他当即派人与突厥联系,希望得到支持。突厥人因为王仁恭守在马邑,多年来没能越过边界,突然天上掉下来个馅饼,当然是满心欢喜,同意了他的请求。
果不其然,隋朝听闻刘武周反了,马上派雁门郡丞陈孝意、虎贲将王智辩合兵征讨于他,将他围困于桑乾镇( 今山西山阴南)。
刘武周援引突厥骑兵将陈、王二人击败,王智辩兵败被杀,陈孝意奔还雁门。刘武周趁得胜之势袭迅速攻破楼烦郡,进取汾阳宫。
汾阳宫是隋炀帝杨广建造的一座行宫,在通俗小说《隋唐演义》中,这汾阳宫还是李渊做楼烦太守的时候受命修建的。当时由于工期很紧,李世民献计改庙为宫。汾阳宫规模壮观,殿宇楼阁,水榭歌台,栈道回廊,应有尽有。
杨广经常到汾阳宫巡猎、避暑、游玩,也少不了携爱妃宫女们云游行宫,踏青湖边,打情骂俏,赏景吟诗,于美酒声色中寻欢作乐,穷奢极欲地炫耀帝王的风流。
刘武周打下汾阳宫后,为了取得突厥进一步的扶持,立马将俘获的汾阳宫宫女献给突厥,突厥始毕可汗非常高兴,当即以战马回赠与他。
由此刘武周兵威益振,挥军攻陷定襄,又回军马邑,这一圈下来,大大的拓展了他的疆域。见到刘武周逐渐成势,突厥为了扶植地方割据势力,于是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送他狼头大旗。
狼是突厥的象征,始毕可汗向刘武周赐下狼头大旗的意思,就是告诉刘武周,我是把你当作自己人看的。受到始毕可汗的封赐,刘武周非常高兴,高兴之余,索性就自称皇帝,封自己的妻子为皇后。
称帝之后,刘武周立马引兵围攻雁门,将雁门围困了百余日。之前败归的郡丞陈孝意死命拒守,粮尽援绝,其部下张伦见大势已去,就暗杀陈孝意,举城投降刘武周。
此时易州叛军领袖宋金刚,之前与魏刀儿联合,互为表里。后来魏刀儿被窦建德打败,宋金刚前往救援,也被窦建德干趴下,无奈之下,引兵四千余人前来投奔刘武周。
刘武周对宋金刚来投非常高兴,他对宋金刚是早有耳闻的,知道其善于用兵。当即封宋金刚为宋王,委以军事,并分一半家产给他。
我曾对朋友说,刘武周用宋金刚,是遵循了合伙制创业的法则,不但给了宋金刚名,还给了利,这名利结合的金手铐带上,宋金刚自然是效死命干活。为表忠心,宋金刚休去结发妻子,聘刘武周的妹妹为妻,把合伙人搞成了一家人。
唐武德二年三月,宋金刚向刘武周献策“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刘武周深以为然。但他的妹夫,也就是与他一同造反的苑君璋却并赞同宋金刚的策略,他对刘武周说:
唐主率一州之兵,收取三辅之地,所向披靡,此是天命,不是人谋所致,不可与他争锋。太原以南地多险阻,如今裹甲而入,恐无接应,万一有失后果难堪,不如连结突厥而与唐和好,南面称王,方为上策。
但是此时,刘武周与宋金刚两人正打得火热,对苑君璋的话嗤之以鼻,当下命令苑君璋留守朔州,任命宋金刚为西南道大行台,率兵两万,加上突厥赞助的兵马,共约三万余人,由雁门郡南下,杀气腾腾,直扑并州的治所晋阳而来。
此时的并州总管是李渊的三儿子齐王李元吉。
我从史书里将李元吉翻弄出来,可以说,此时任并州总管的李元吉,他在新、旧《唐书》中的形象就是个土皇帝、二世祖、败家子。
史书上说李元吉因为生下来长得太丑陋,以至于他的母亲太穆皇后嫌弃他,就把她交个了一个叫陈善意的奶妈去喂养。
开唐后,李渊命令李元吉执掌并州,从此真是山高皇帝远,李元吉成了名副其实的地头蛇,没有人去限制和管束他了。他之前隐藏在骨髓中的哪些劣根性就一股脑的爆发了出来,《新唐书.巢王李元吉传》这样描述李元吉:
及长,猜鸷好兵,居边久,益骄侈。常令奴客、诸妾数百人被甲习战,相击刺,死伤甚众。
有一次,李元吉在与众人击刺中受伤,他的乳母陈善意就劝她不要这样子搞了,李元吉这种性格里有阴影的人,怎么可能听从,当下大怒,就叫了几个壮汉把陈善意给勒死了??墒枪笙氲匠律埔獾暮么?,估计就有点后悔,私下里将陈善意谥为慈训夫人。
由此看来,李元吉这个人也是个从小缺乏母爱的人,所以他长大后那些乖张残忍的表现我就有理由相信是受了这个问题的影响。由此可见,母爱是多么的重要。
李元吉不但喜欢兵戈击刺,他还有个档次更高,娱乐性更强的爱好,就是打猎,他曾对人说:
"我宁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猎。"
有了这个爱好,又没人管束,李元吉简直就是乐此不疲,也舍得投资,他府库里用来打猎的网就是三十车。就这样倒也罢了,关键一点就是这个人胆大包天,经常晚上出门,纵淫于老百姓家里,而且还不关门。
我不知道是唐代的开放程度如此,还是李元吉这人脸皮比较厚。但我想来应该是后者居多,因为他这个做派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
这个人叫做宇文歆,当时是右卫将军,他是李渊派给李元吉协助其守卫并州的副手。看到李元吉的这个做派,宇文歆多次劝谏,可是李元吉哪里会听他的,不像对陈善意一样收拾他就不错了。
可人家宇文歆毕竟是李渊钦命的,而且还是个尽职的人,看到劝不了这个二世祖,就写了个报告给李渊告了李元吉一状:
"王数出与窦诞纵猎,蹂民田,纵左右攘夺,畜产为尽。每射於道,观人避矢以为乐。百姓怨毒。不可与共守。"
这话的意思简单一点讲就是说,齐王与窦诞这小子在这里搞风搞雨,弄得天怒人怨,我不要与他共同守卫晋阳。潜台词就是他不要命我还要命,我惹不起躲得起。
看到自己的儿子是这么个货色,李渊脸上实在是挂不住,当即就将李元吉召回问罪。
别看李元吉是个坏种儿,肚子里却有几分谋略,接到自己老爸的问罪诏,他自己也知道抵赖是没办法,毕竟证据实在是太多。
但他了解自己的父亲,知道自己可以脱险的途径是什么。他临走前召集了一批当地的百姓士绅,暗示他们到长安去向自己的父亲李渊请求自己留下。
对自己的儿子李渊本来就舍不得下手,一看这么多百姓士绅为李元吉请命,当即就顺驴下坡,赦免了李元吉,让他仍然回太原去做他的并州总管。
正是李渊这个护短的决定,终于使并州陷在了刘武周的铁蹄下。
宋金刚以五千骑兵屯驻在榆次县城以北的黄蛇岭,目标,榆次。
李元吉接到战报,当即命令将军常达率领步兵五百人前去试探阻击。
看到齐王爷的这个安排,我相当惊讶,我不知道这位兄台是藐视宋金刚呢,还是脑袋缺根筋,反正对他这个安排我没看懂。
宋金刚的这五千骑兵可是马邑兵和突厥兵合在一起的杂交兵,战力可以说是相当的强悍,兵锋甚盛。
很显然,常达也是知道这个情况的,所以听到李元吉的命令当即就说兵太少了我干不了??墒歉觳仓站渴橇嗖还笸?,再加上李元吉这种自大狂的二杆子性格,怎么可能容常达推辞,当下强迫常达服从命令。
常达带怨出战,估计也没有做什么战前动员鼓舞士气,更没有喊上一通此战必胜之类的口号,再加上一比十的战阵对垒,且是骑兵对阵步兵,常达的五百人立马就被宋金刚生吞活剥,全军覆没,一个不剩。
常达看着一地的尸体,一口恶气直冲头顶,老子说了搞不过不来,你偏要强迫老子来,摆明了是让老子来送死的。常达是越想越气,心里想着就算自己逃回去也肯定被李元吉弄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投降。
毫无意外,常达的投降,使宋金刚不费吹灰之力就让榆次县城眨眼之间就被攻陷,致使太原立马处于危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