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父母通过鼓励和引导,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自己的社会能力,让他们能独立解决问题。
社会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越早开始培养越有利。
一个妈妈成天对孩子说,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这里面就可以提炼出一个经典的理论,那就是,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指令,而不是禁令,就是说,多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怎么做,而不是不许干嘛干嘛,这是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洛特在1965年提出的。
父母想要纠正孩子的错误,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像是“你这样做让我很伤心”,而不是单纯地指责孩子。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先认识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理解别人的感受,才有能力进一步去思考,怎么解决问题。
“熊孩子”之所以做出不好的行为,比如打人、不听管教、撒泼耍无赖,其实是因为,他们没办法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于是,他们用不好的行为来宣泄情绪,引起别人的注意。而那些表现出社会能力的孩子,他们的思考水平更高,比如,他们会试着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这个办法行不通,那换个办法试试。
碰到问题,别忙着责怪孩子。问题的重点,也许不在于孩子犯了什么错,而是大人和孩子关注的并不是同一个问题。这本书里有个例子:老师告诉妈妈,孩子在幼儿园抢玩具。一般妈妈会先跟孩子说,要学会分享,要团结友爱,不管怎么说,抢玩具总归是不对的。就跟很多明事理的父母一样,她先看到了孩子做得不够完善的地方,并且急于把重要的美德灌输给孩子,也就是我们听得耳朵都要起茧子的名言:“我是为你好”。但是其实这件事是有原因的,比如可能是孩子先把玩具借给了小伙伴,但小伙伴不肯还给他,他就用蛮力抢回来了。
所以仔细想想,妈妈关注的问题并不是这件事情最主要的原因,也不是孩子最在乎的事。站在孩子的位置思考一下,他觉得:我已经把玩具借给小伙伴了,这就是分享了。问题的重点是,他不遵守规则,不肯还给我。而妈妈的说教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情绪,只会让孩子更加委屈。所以,当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孩子关注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孩子也会知道,父母愿意倾听他们的感受。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孩子不听话。很多时候这是因为,父母跟孩子的想法不同,对待同一个事情,我们看到的重点不同。但是,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先把情绪放一边,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真正的重点是什么。找到双方都认同的重点,孩子才愿意自己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总结: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双方关注到的重点不同。遇到问题,必须先找准真正的重点,也就是父母和孩子都能认可的重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永远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他们有潜力,也有能力去处理许多事情,他们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千万不要用我们的爱,剥夺了他们自己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