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生日了,又该小结一下,这一年的经历和感悟,也许还有突破或成长。
仍是每日读书,有选定的从头到尾读的,比如《苏东坡新传》;也有貌似随机其实也许是大数据推给我的,比如这本《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
有声书很便捷,解放了眼睛和手,然而也正因为它的便利,导致总是分神、打岔,所以光开头就听了不下三遍。
突然感觉被击中了。
以下是书中的故事。
来访者比约定时间早到五分钟,于是站在大楼前等了一会儿。到了约定时间,准时按响门铃。听到有人开了锁,便推开门,径直上楼。然后…就站在走廊上等,等啊,等啊,等不下去了,又按响了门铃。咨询师问好,来访者回问并报上姓名。咨询师问怎么这么久才上来,是迷路了吗。来访者说其实没花什么时间,之所以没按铃,是怕打扰到咨询师,万一他有客人呢?!澳闶恰麓蛉拧邸?,咨询师学着来访者的口气,担心地摇了摇头,接着又自言自语般补了一句,“所以,事情必须按你的想法进展才行……”来访者顿时语塞。
这小心翼翼七想八想的样子,多熟悉啊??吹秸舛伟蟠邪愕淖⒔?,我也语塞。
“看似为了照顾别人,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并充满了控制——而且这份自己的内摄和对外部世界的投射,还很容易惹得自己心情不好。如果对此没有觉察,就会常常责怪迁怒于他人(比如'你为什么不主动来开门,而让我等着'),而不是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看不到自己既对自己缺乏信心,又对他人缺乏信心(比如'其实我可以主动敲门的,只要我不瞎担心冒犯咨询师的话,毕竟我对他几乎一无所知,凭什么无端担心他会认为我敲门是一种打扰呢',或者'我为什么不相信他有经验会安排好一切,敲门才不会产生有害的打扰呢')。
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耽误彼此的时间不说,还徒增烦恼?!笆郎媳疚奘?,庸人自扰之”,到点儿了,就敲门,按约定的来就是,哪儿那么多弯弯绕。
联想到每年的生日蛋糕。不知从何时起,一家人的生日(包括我自己)都得我张罗。我是要刷存在感吗,我是怕家人忘了我的生日吗(确实忘记过一回导致愤怒伤心),我是想获得有控制的安全感吗?最纠结的是,明明希望吃现成的,在生日时做个大松心的甩手掌柜,又闷在心里不说自己的愿望,等着人来猜,来做…结果,自然是等不及了,失望之际,还得去按那个门铃,还得自己大包大揽。那小小的我一边享受着生日的快乐,一边扫视四周的阴影,是主角,也是独角。付出,得到,委屈;不付出,得不到,伤心。
明明是自己剥夺别人的做事机会,让别人习惯于自己的大包大揽,可又盼着别人能心有灵犀地主动帮自己干点啥,让自己也小鸟依人一回…多么矛盾啊,能不累吗。
又要过生日了。订蛋糕咯。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情建立在对别人的期待上呢?真的想要别人做什么,就直说。如果不想,也不必为他们营造什么虚巴巴的气氛。静悄悄地,选自己最爱吃的蛋糕,找自己最爱也最爱自己的人去,也是生命的来源处——自己的爹娘。
从此以后,直来直往吧,明天就55岁了,勇敢些,轻松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