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几个月前,我注意到Eric在某些情况下不太愿意尝试。
比如,他自己泡奶的时候,因为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性还不完善,老会有部分奶粉洒到奶瓶外面,无意中被说两次后,就不再愿意尝试了。
前两天,他在套枕头套的过程中,因为扣子不太容易扣上,就拒绝继续尝试。
这些类似的事情,让我意识到了我的孩子有畏难情绪。
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是非常清楚自己该如何去做,只是我明白一点:孩子的任何问题都一定是抚养者的问题,一定是抚养者错误引导的结果。
于是我开始在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去探索问题发生的可能原因:
1、拒绝接受孩子的畏难情绪
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发脾气或拒绝尝试时,我们大人也会有情绪产生,自然也会传递给孩子,孩子就更不愿意去尝试了。
2、给孩子的行为下结论
老人看到孩子把奶粉洒到奶瓶外面,通常接下来会告诉孩子,“你看你把奶粉都洒到外面了,还是不要做了,我来弄吧。”
当老人这么说时,孩子的解读是,“妈妈,奶奶说我做不好。”
当然,老人一定是出于好意这么做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他会将奶粉洒到外面与失败划等号。那么为了避免失败,他就会想不如不做,也就不用承担失败的感受了。相信这种感受我们成年人也时?;嵊小?/p>
3、正确示范才是错误行为
通常孩子做不好,你会怎么做?
将正确的方式示范给孩子看,对不对?
我们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我们的示范告诉孩子,这一点都不难,你可以学我这么做!
但结果呢?
孩子索性让你来做!
为什么?
“妈妈,你做得更好,你来做吧!”Eric不经意说出的这句话,点醒了我!
因为我们大人看来的“帮助”,孩子看来是“碾压”?。。?/b>
这是多数家长都会犯的错误!我们没有以孩子的思维来看事物!
4、错误的表扬方式
表扬孩子“你真棒呀!”“真聪明!”几乎是我们脱口而出的话!虽然我“听过”这样的表扬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我们还是经常这么做了。
毕竟“你真棒呀!”的赞扬确实是由衷的,但同时也最不需要我们动脑的方式!
但现实是,这样的表扬方式,确确实实阻碍了孩子的努力尝试,因为他们害怕不再被表扬!
分析了可能原因,我们在行为上进行了调整,也看到了明显的变化。但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我没有真正意识到?
直到近期,我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成长性思维相关文章。于是,赶紧又好好了解了下。
这才意识到陪伴孩子过程中,成长性思维对于孩子的将来是多么的重要!于是今天特撰文一篇,与大家分享。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经过40年研究后提出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
1、拥有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人觉得人的智力和天赋都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对于失败的结果,他们趋向于逃避;
2、拥有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人觉得人的天赋只是人生的基本,会用积极的想法来面对生活的各种问题。
看下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区别就大概清楚了!
拥有固定思维模式的人,想法常常是这样的:
1. 这事要么我就能做好,要么我就做不好
2. 如果我失败了,那就说明我不够好
3. 我不喜欢被挑战
4. 我觉得别人的反馈很针对我个人
5. 如果你成功了,我感到威胁
6. 如果一件事情很难,我会放弃
7. 我的能力决定了一切
而拥有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想法通常是这样:
1. 我可以学习任何我想学的内容
2. 我从我的失败中吸取经验
3. 我想要挑战我自己
4. 我觉得别人的反馈很有建设性意见
5. 我会从别人的成功中受到激励
6. 尽管有时候会受挫,我会坚持
7. 我的努力和态度决定了一切
成长型思维对孩子的意义?
Carol Dweck教授认为,“固定型思维的孩子不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而只盯住眼前的成与败。”教授通过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如果在某次考试未通过,他们很可能下次考试中会作弊,而不是更加努力的学习。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更加坚毅。他们会更在意自己从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能够通过考试。
Carol Dweck教授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时,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联结,能使大脑越来越聪明。
也就是说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但决定了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还将通过激发更活跃的大脑活动,提高孩子的智商。
可以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将来更容易成为学霸。
同时,Carol Dweck教授认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未来更有可能取得成功。这种模式提供了一种自我激励的动机,将使个体面对困难时有更强的韧性。
成长型思维的人婚姻家庭也会更加幸福。因为他们相信,健康长久的两性关系需要双方的努力,需要双方对彼此不可避免的差异进行磨合。
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在意“赢在起跑线上”,其实成长型思维更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持续奔跑的能力!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只是暂时的,拥有一直奔跑的能力才是终身的。
庆幸的是,Carol Dweck教授告诉我们,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上面是Carol Dweck教授TED演讲,没看过的亲们墙裂建议花十分钟看一下!
结合Carol Dweck教授的观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效果,分享几点:
1、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Carol Dweck教授认为对过程的表扬,会塑造孩子的韧性,会让孩子更加努力,去想更多的策略,更加全身心地更投入。
注重过程的思维模式,会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信。
就像上面我提到的Eric自己冲奶粉被说了以后,我以“学生”的角度“请教”他,我们一起“研究”奶粉完整地倒入奶瓶的这个过程,现在他不仅自己能做得很好,同时还告诉我奶粉勺用完应该如何放置才是更好的。
Carol Dweck教授告诉我们,让孩子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方法之一是,我们可以去奖励过程,而不去奖励结果。
比如,你不因为孩子今天考了100分而奖励他,而可以选择因为他比上一次更进步了一些,认可他的努力而奖励他,即使只有80分也没关系!
2、不给行为下定义
Carol Dweck教授在TED上的演讲中提到,她从芝加哥的一所中学得到的启示:
在那所学校中考试不及格的孩子,成绩就是“not yet”(暂未通过),而并非是“不及格”!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not yet”意味着在探索、在成长的路上,并不等于失败!
就像孩子还小的时候,有时是客观条件限制,比如Eric之前扣小扣子还扣的不那么好,我们告诉他,“你不行,我来做。”他就会认为扣不上扣子就是失败!
这样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经验认知,即使当他们精细动作发育得更好了,也会因为曾经的错误认知而退缩。
此外,我听到身边很多朋友跟我说,“我儿子就是不爱看书?!薄拔叶诱夥矫娌恍?!”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大人给下定义、贴标签,这些都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的发展。
3、有技巧地表扬
Carol Dweck教授说不要去表扬孩子的天分或才智,而是对孩子积极投入的过程进行表扬,表扬他们的努力与策略,专注、坚持和进步。
这点可能很多人会说我知道。但我相信很多父母也跟我一样吧?其实不过是我“听过”!真正的“知道”,是不会明知故犯的。
这里分享一些我的转变:
Eric现在就餐前各项准备越做越好,过去我会说:
“你太棒啦!”
现在改为:
“宝宝现在每天都在爸爸妈妈到家前就做好所有就餐前的准备,我们一回到家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啦!”
——表扬责任心与规划性
过去玩“找不同”游戏,我也是习惯说:
“你太棒了,妈妈都没发现!”
现在改为:
“你观察的真仔细!”
——表扬观察力
4、让孩子感知到每一个错误都很酷
孩子的畏难很大程度上也是害怕犯错。
从今天起,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不再表达出得失望、急躁、无奈等情绪。我们应该感到兴奋,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嘛!
发现一个错误,也意味着我们又将要get到一个新能力!
5、父母的成长与转变
要想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首先父母也要成为成长型思维的人。
可以看下我最上面列出的几个可能导致Eric畏难情绪的原因,现在这么看来,无一不是体现了我们这些抚养者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比如我们抗拒孩子的畏难情绪,
那不是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孩子没法改变吗?
比如我们的“正确示范”,
那不是因为我们更在意结果而非过程吗?我们通过示范省略了孩子探索的过程??!
最后,我想说的是,从认知到转变,中间的连接是“反复练习”来改变我们过去的惯性模式!
最后的最后,分享一些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绘本吧!
1、《Beautiful Oops》by Barney Saltzberg
不小心把纸撕破了怎么办?透过巧思变成一只鳄鱼!
倒掉的墨汁就赶快要擦掉吗?等等!里面还藏着很多动物呢!
这是一本充满创意想象的绘本,也给予我们生活中的智慧!这本互动性很强的绘本向孩子们展现了每一个错误是怎样成为一个机会,让一切变得更好!
2、《The Dot》?by Peter H. Reynold
该绘本获得多项权威奖项!这里不一一举例了!
给一“点”鼓励,就能激发孩子无限可能!这是激发孩子无限潜能的关键点,更是开启孩子无限未来的关键点!
同一作者还有另一本书《Ish》,也推荐!
3、《How to catch a star》by Oliver Jeffers
这是英国“色彩诗人”奥利弗·杰夫斯重要代表作。
从遥远的天上摘下星星,和星星做朋友,的确是无数孩子的梦想,很能产生共鸣。这本绘本真切地告诉我们,也许要很长时间的找呵找呵,只要坚持下去,找颗星星做朋友并不是奢望呢!
4、《What Do You Do With an Idea? 》by Kobi Yamada
还有中文版:
有一天,小男孩有了稀奇古怪的想法,小男孩不知该怎么办,当他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时,却被嘲笑简直是浪费时间,小男孩差点儿就抛弃了自己的想法……
有了想法应该怎么办呢?这本书通过一个巧妙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如何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同系列的还有《有了问题你怎么做?》《有了机会你怎么做?》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WE亲子绘本悦读”,分享更多科学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