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这样一种特质好像一直不怎么受社会待见,仿佛孤独的人都是那些独与天地往来的人,仿佛孤独是一种难以让人接受的事情,仿佛孤独会让人难过。 然而,孤独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无时无刻都存在,它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既然一直存在,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看待孤独?蒋勋在《孤独六讲》中介绍了六种形式的孤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美学的本质或许就在于孤独。
「孤独存在着」
? ?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排斥孤独的存在的。文化对孤独的排斥并不意味着孤独不存在,孤独只是被压抑而已。儒家文化的独大,让我们只能在那些失意的人身上看到这种孤独的溢出。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后被押上刑场的罪状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势,无益于今,有败于俗。嵇康在临刑时弹奏一曲《广陵散》,仰天长啸“广陵散于今绝矣”,于是广陵散作为中国历史中一个孤独的印记永远地停留在了那里。
? ?人难免会感到孤独,当你正在侃侃而谈,却发现无人在听或者无人能够理解的时候,人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与语言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在言语沟通的时候,不应该听人说了什么,而应该听人没说什么。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定的空间,对这层空间的描述往往是经过自己语言的加工,是会随着时间空间环境色的差异而改变。所以同样的一句话,可能蕴含着不一样的深意。而此时,如果我将积蓄已久的内心深处的语言缓缓道出,却发现完全没人能走进内心的那层空间,这种落差于我于你于他都是一种孤独。
? ?人在恋爱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特别浓烈的孤独感,柏拉图认为每个人都是被劈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究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为自己的情欲孤独寻找宣泄口,于是有了情书,有了诗。
? ?对孤独的探讨要回到孤自身,因为孤独感是一种道德意识,必须以检查自身为起点。对伦理纲常教条的绝对服从会让我们失去品性中的孤独成分,因为孤独感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怀疑。人都会对自己生命的意义产生疑问,然而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于相信生命是有意义的,但这不能代表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一种状态,本质是存在以后才慢慢找到的。因此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必须意识到存在的孤独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质。而生命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寻找,在于反复寻找却终不可得,因为一旦找到,孤独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在开始寻找的过程中,这种状态才是意义。而活着的意义,不可传教,每一个个体必须去寻找他自己的意义。
「孤独与社会」
? ?楚汉之争刘邦得天下而项羽自刎乌江,然而史记里对项羽的描述却异常精彩,让后世诸人都对项羽更加偏爱。荆轲刺秦王也是文学里经常被引以为典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管荆轲刺秦能否成功,他都注定无法生还,于是高渐离与之送别的场景才更具张力,这是一场生离死别。文学作品为什么倾向于描述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失败者?难道是因为他们真的比较可爱?刘邦和项羽同是推翻暴秦的革命者,项羽在最终的竞争中落败,而刘邦赢得了天下,却输了历史。革命者一旦成功,成功的人一旦走向现世和权利,就无法再保有梦想。在当权的时候,他必须“务实”,他的梦想必须收敛。一旦革命成功,梦想就不再是梦想,必须落实在制度的改革以及琐碎的行政事务上。而革命一旦失败,革命者只能身首异处。从革命的这两个层次去讲,无论成功与否,革命都是孤独的。
? ?加缪的《正义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桥段、刺客在刺杀暴君的时候,看到暴君正在跟两个孩子一起玩耍,刺客忽然间开始检讨自己的刺杀行为:我要杀的是暴君,他该死,但是那两个孩子不是无辜的么?要怎么去面对孩子的死亡。而这个故事也激起了社会的探讨,到底杀手是妇人之仁还是本质上对暴力的一个再认知?
? ?人性对恶有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善的发扬。暴力往往不是一个单纯的动作,暴力本质呈现的是人性复杂的思考。人性里掩盖了多少我们不自知又不敢去想的状态,这些状态会因为被掩盖而消失么?我们伦理纲常里对正义和暴力的判断都是绝对正确的么,抑或是满足了我们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暴力?任何暴力都是残忍的,不管是9.11还是阿富汗战争。而社会对暴力其实有一种固有的偏见,战场上杀敌的战士从来都是值得歌颂的,而杀敌归来的战士再杀人就是十恶不赦。这里面隐含着社会对暴力“合法”与“不合法”的评判,然而不管是怎样的评判,都无法改变暴力本身,这都是暴力。
? ?甚至公众对暴力的认知并不自知,网络上经常出现的各种小视频、艳照其实就是一种暴力,这种暴力让本该处于隐私空间的当事人被暴露于公众之下。网络上纷杂的信息,很多时候都只是人云亦云,而人云亦云也是一种暴力,一旦我们缺乏对事情的思考,对一些甚至没有确认、无从考究的事情转发跟帖,我们就是网络暴力中的一份子。
「孤独与思考」
? ?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已经是耳熟能详,这就是基督教里面人类的原罪。然而为什么神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却留下一个漏洞,暗示人类去背叛他?佛陀的教义往往都非常深奥,所以经常需要人点拨,或者是顿悟。佛家经典《金刚经》里面写道: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不可思议,就是不可思、不可议。那什么样的事情,不能想也不能说?
? ?孔子的哲学是一种结论式的原则,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可以奉为教条的;而西方的哲学话题则更加开放,重在启迪人们去思考讨论,而不会倾向于给出结论。结论会让思维失去意义,而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最后向中间靠拢,这是黑格尔的“正反合”,正反合是一种辩证法,是一种思辨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各种可能性,再充分探讨之后,形成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的想法是多元的。关键不在于结论,而在于整个思辨的过程。相比儒家思想,庄子的思想提供了更多的思辨可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哲学的起点是怀疑,是面对现象的思考。每一种性格都会有两面,从思维的角度,我们无法去谈孰好孰坏这种绝对的判断,而是会思考如何去“平衡”。所以,我们不能用我们固有的价值观去评判一件事情,而是要放下自己的“成见”。没有一种声音是绝对好的,任何一种声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但是这些不同的声音也必须要与其对立的声音产生互动才行。而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新的符号出现,面对这些新的符号,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成见,也就是自己原本具有的知识和审美标准。成见本身就是既有知识的组合,是已经形成的观念,而在开放性探讨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对新符号预设立场。
? ?社会上最大的孤独是,作为一个不思考社会中的思考者,一个众人眼中的另类。他的心灵是最寂寞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指责的,能够坚持自己的思维性,这是很大的考验。
「我们与孤独」
?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杯子的意义在于空,而杯子也不能缺少实体,否则空也毫无用处。先回来做自己,然后你对社会的“有用”才有价值。思维开始于“无”,“无”代表的是让自己孤独地走向未知的领域,唯有真正孤独的人,才能坚持着孤独,一路走下去。当你坐下来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绝对需要保有一个巨大的自我独立性。比如苏格拉底、释迦牟尼菩提树下顿悟,莫奈在失明之后凭借着记忆绘画,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创作。庄子认为忘很重要,忘是另一种形式的沉淀,“心斋坐忘”—遗忘很多时候恰恰是获得的开始。
?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孤独是思考的开始,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愈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愈是容易错失。孤独并非寂寞,寂寞会发慌,而孤独则是饱满的。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你便不再孤独,你跑得越快,孤独追得越紧。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之后是清明的思维,静坐或是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
「Ending」
? ?99%和余下的1%,缺了谁都不完整。我们并不是要去做那1%,因为我们做不到。我们应该在99%的时候,重视那些1%的存在,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些1%的存在,而我们对其的思考才会让我们圆满。这才是孤独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