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我出去订餐,回来就发现儿子与妻子吵架了。原因比较简单:看电影。儿子昨天军训结束后放三天假,今天上午起床时已经快10点了,我正在电脑上写材料。起床后儿子想在我电脑上看动画片,我一看离中午也就1个小时了,我马上要出去订餐,于是我建议他看部电影。这样,我出去订餐,儿子在我电脑上看电影。11点多,妻子下班到家,看见儿子在看电影,就不高兴,矛盾爆发了……
妻子的理由:老师、其他教育专家一再告诫我们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放假哪能就是看电影?抱怨我放纵孩子。
儿子:妈妈一回来不分青红皂白就发火,即使我有啥不对之处,这个方式让人难以接受……
中午,当他们各自平静下来后,我陷入了沉思,如何与孩子沟通?
1、首要一点,父母需要控制自己情绪。不少家长一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行动,就忍不住发火,有的家长即使忍住没发火,但是脸马上就冷下来了。孩子是敏感的,你的负面情绪往往带给孩子心理压抑,容易引起孩子对抗。
我曾经建议妻子,要微笑,至少保持轻松。她怒道:“气都不打一处来,还能笑出来?”
如何控制情绪?这需要我们改善我们的认知。
我今天反问一句:“孩子哪里惹你生气了?就是没按你设想行动?”
我想,大多家长都在潜意识没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平等的个体看待,没有从有血有肉的人的正常需求来看待,仅是机械地按照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设置孩子的行动,孩子一有违背,就大发雷霆。
我曾和妻子私下沟通过,她也感慨,儿子初中三年也不易,我问她,像他这样你能做到吗?她微笑不语。
基于此,我们常见的场景:父母游离于孩子的生活之外,以旁观者身份机械套用自己都难以做到的应试教育的标准来亦步亦趋地严格控制孩子,造成矛盾冲突不断,学习成绩也受影响。
提倡的场景:内心以相互平等的心态接受孩子,孩子有时偏离轨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心情放松地和孩子一起讨论,“现在应试教育优缺点互现,我们要学会生存,这样严格要求,有的是必要的,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都是不容易,妈妈很多也做不到,但是你比妈妈棒,我看好你超越自我……”
你应带着敬佩的目光,在认可孩子的基础上,提请孩子思考,为达到目标,需要进一步改善什么。
这样,孩子会把你从内心看作一伙的,而不视你为“法官”去防范你,和你一起,去克服困难,掌控自己的行动。这个过程中,他克服不了自己内心的“魔鬼”而“违规”时,可能会第一时间告诉你,寻求你的帮助,你应第一时间去鼓励他。当孩子在这件事情上自控能力提高了,意味着他成长了。教育的精髓在于引导孩子成长。
2、不要草木皆兵,让紧张情绪放大自己的想象。
妻子今天有句话激怒了儿子,我说上午只剩一个小时了,看会电影,也不要紧。妻子下意识地说,“三天假就看电影啦?”儿子当时暴跳如雷。
不少家长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过于放大孩子的过错,喜欢从不好的角度推测孩子下一步的行动。妻子从儿子放假第一天上午看电影,就联想到三天假期里孩子可能会沉迷电影,进而“上纲上线”到违背了“远离电子产品”的告诫。
儿子今天一再怒吼:“我是傻子吗?”的确,我们担心的,他都了解,他在看电影的时候,心里也应有一个权衡利弊的分析。如果没有,此时反而需要我们引导他权衡,更不能粗暴指责。
我相信,在应试的竞争下,在有过权衡的背景下,如果孩子看电影比较着迷,他内心肯定有挣扎、纠结。我们只需要在他试图自控时帮他一下,让他行为更合理,而不是捕风捉影、放大自己的想象,横加指责。
因此,当孩子行为失范时,不要草木皆兵,更不要让紧张放大自己的想象,对孩子横加指责。我们应该首先引导孩子在行动之前对照自己的目标权衡利弊。当他向你倾诉自己内心的“魔鬼”时,你的教育已经成功大半了,剩下的就是给他一个可依靠的肩膀,耐心地等待他的成长。
3、在发表意见前应该理清自己的逻辑思路,注意沟通方式。
妻子今天引起冲突的逻辑错误在于:1、简单地把看电影凭想象等同于“沉迷电影”;2、凭想象否定了儿子有力争优秀的心理,认为孩子始终都没长大,非严管而不成才。3、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令人厌倦的时候,何况学习课本知识、做题?简单地套用应试的规则,漠视孩子放松心情的需求。
因此,妻子刚开始抱怨就引起了儿子的反击,冲突爆发……
沟通方式,的确不易选择。太温和,孩子行动的纠正的进程可能缓慢;太严厉,可能引发冲突。我想,在引导孩子一起制定行动标准后,发现孩子行为失范时,你带着温和、信任的目光,严肃的态度,坚决的执行纪律,大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我想,控制情绪、信任孩子、引导孩子自己制定标准、激发孩子严格要求自己、理清自己逻辑思路、自己心态放松些,这些都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