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汪曾祺精选集,他的故事有一个特点就写发生在他的家乡的人和事,他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的像是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情感都需经过反复的沉淀,除尽火气,特别是除尽伤感主义,我也想写写我的童年和家乡。
小学一直到初二,我都住在一个小镇上,现在想起来,这个镇很小,长方形的马路将小镇包围起来,往四面走就是各个村落。长方形中间横贯一条马路,将小镇分为东西两部分,医院在东面,学校都在西面,最西边的街是菜市场,有一个小学,一个中学,一个医院,政府,以及一些其他的标配部门。这里的生活很无忧无虑,因为是小时候,什么都不懂,我们家在这里条件算不错的了,是走在路上要经常和熟人打招呼。
最开始,我们玩儿跳皮筋,踢毽子,捉迷藏(我们那里叫藏猫儿,读作qiang mao er)
后来,又兴起了跳房子,12点,小马过河,水果大战,过家家(我们叫做饭饭儿,读作 zou fan fan er)
接着,兴起了溜冰鞋,最开始是两个轮并排的,我学的时候摔了很多跤,大概花了两天学会,后来流行四个轮直排的,我们叫直排轮,因为有了之前的基础,我刚穿上就可以滑了,我们医院里的一群大人儿小人儿,每在放学后或放假时都要成群结队的在医院里晃悠,穿着滑冰鞋冲坡,玩神龙摆尾,又过了一段时间,兴起了滑板,我当然也要凑一个热闹,我可以滑的很好,学的时候也没怎么摔跤,不过这时,我们大部分人已经升入初中了,滑板并不想直排轮那样流行。不久之后我们就不再碰了,我的溜冰鞋和滑板都给了表弟。
小镇开始是没有大超市的,那么我们晚上就去中学和小学玩儿,中学运动器械还没建之前,我们就去小学玩儿,后来中学有了运动器械,我们就去中学玩儿,再后来有人在这里开了超市,我们就去超市玩儿,因为超市有空调,可以站在空调那里拿着冰棍儿一直吹。再后来,流行起了广场舞,我就去跟着跳舞,乱跳,反正没有舞蹈细胞。
上四,五年纪的时候,我们家买了电脑,这个电脑现在还在用,我们家有几件老古董电器,其中之一就是这个电脑,比它更老的是,冰箱,这个冰箱是爸妈结婚前买的,从小,我就看着冰箱的纸箱放在卧室的衣柜上,从不识字到识字,从躺在床上可以看清楚到看不清楚,是容声牌的,这个冰箱一直任劳任怨的工作着,在我的印象中,它只出过一次问题,修好后就一直正常工作,后来有一次,我把冰箱的灯弄坏了,几天之后,竟然自己就好了。
在我的印象中这里发过两次水,第一次我才1岁多,听父辈讲起,都说那年的水特别大,我们家住在高层,但也要逃洪水,政府派出救生船,父母带着我坐在船上离开家,其余的我就没有印象了。等我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又发了一次大水,大雨连着下了一个多星期,听长辈们说水库放水了,大水把街道都淹没了,等到雨停了,我们院子里的小伙伴就结伴出门玩水,早上的水齐大人的腰那么高,等到下午我们出门的时候,水就只到我们的膝盖上了。我们绕着街道走,有人用木板和泡沫板做了木板伐,我们争先恐后的要上去“划船”,因为不是水边长大的孩子,既不会游泳也不会划船,拿着竹竿在水里戳来戳去,那木板船也纹丝不动。我们继续绕着长方形的街道走,走到一个岔路口,那里在没涨水的时候有一个堰塘,现在涨水了,水都往那个堰塘里流,路口的水流非常急,前方的路被这湍急的水流阻挡住了,有一群男孩子站在那水流对面嘲笑我们,可是我们女孩儿看着那急流都害怕了,不敢往前了,只好回头走。
小镇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那时还没有升学的压力,整天想着的就是玩,可以说是最快乐的日子。后来,我初二那年搬到了城里,转学了,很少再回小镇,长大后回去走亲戚,看到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只觉得小镇变了,那些人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