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人都是喜欢被别人需要的,因为在人们看来,被人需要就是一种被重视的表现。
如果自己没什么能够让别人需要的,自己也会感到有一种失落和孤独感,在被别人需要的过程中,是一种对幸福的追求,因为自己“被需要”,所以得到重视,也是自己存在和有着重要意义的表现。
不然,有你没你都是一个样,那就是可有可无的,这样的感觉就不会觉得好。
当潜意识出现了只有被他人、被社会所需要,才能受到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这种状态就是最好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在这世界上活着,都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注定了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活着,也是为别人,为别人的需要。
不管是朋友和家人,这种心理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多数人也会顺应这种需要,在沟通交流中不断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当别人向你提出请求时,不要忙着拒绝,学会接受他人,这也是增进双方友谊的重要途径,即便事情再小,也是你的价值所在,这对于人际关系的维护是必要的。
当然了,不管是你自己帮助朋友,还是朋友帮助你,在这种互动之下,也要把握好频率和节奏,也就是要掌握好一个度,如果经常使用,则会带来负面情绪的影响。
除此之外,如果是懂得为人处事的人,既不会频繁麻烦别人,同时也不会让别人做那些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事情,因为如果超出了能力范围,别人不答应的话,他会觉得不好意思,但是如果答应的话,对他也是一种为难,两头都不讨好,所以在选择帮忙的时候要慎重考虑。
总之,我们要把握好适度原则,不可滥用“请朋友帮忙”这一举措,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一般而言,自己交往的朋友和自己都不会相差太多,至少性格相近,各方面条件也匹配的朋友,如果双方各方面都是大相径庭的话,自己也不会选择去交往。
人们希望自己交的朋友能够帮助自己、提高自己,最起码能够支持自己。
或许这样看来似乎有点儿功利性,但是不可否认这就是事实,因为自己内心的选择会清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是值得我们交朋友的,什么样的人是不值得我们交朋友的,这样的想法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强。
就好比人在三十岁以前觉得朋友越多越好,越喜欢热闹,但是在三十岁以后就希望朋友越少越好,而且不喜欢热闹以及那种无效的社交。
被人需要是这个自由时代里,人们交往密切的一种形式,而在交往中也都遵循着对等的规律,只有对等的交往才会有稳定的基础,不对等的交往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