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语言、意义和解读
? ? ? 文学到底是一种专门的语言,还是语言的一种专门用途?它是以特殊形式组织的语言,还是语言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力?作者认为关注意义可以集中这些议题,所以我们首先关注意义,那么关于意义,我们思考什么?
意义的基础
? ? ? 我们有各种不同的意义,但有一点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那就是意义的基础是区别。我们只有找到此与彼的区别,才会思考为什么是此非彼,进一步才能找到其中的意义。
? ? ? ? 差异是意义的基础,这正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基本观点,索绪尔认为:
? ? ? (1)语言的每一个成分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它独立的特点,正是因为在整个语言系统中它与其他成分有差异;
? ? ? (2)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一符号有具有2方面性质。一方面,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遵循程式的,而不以自然的相似为依据;另一方面,形式和意义本身各自是声音层面和思维层面的程式化的划分。不同的语言对声音层面和思维层面的划分是不同的。
? ? ? 简单理解索绪尔语言理论,它就是讲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此一系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是单纯为语言系统之外的事物命名而产生的,而是遵循一定程式。比如说,椅子,可以叫‘椅子’,完全可以叫‘猫’‘桌子’,是规则(程式,或约定俗成的力量)是它叫‘椅子’。
? ? ? ‘语言符号系统并不是单纯为语言系统之外的事物命名而产生的’,基于这句话再进一步就可以讲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
? ? ? 语言与思维有什么关系,这一直是有争论的。一端是常识的观点,认为语言只是为独立存在的思维提供了名称,为先于它而存在的思维提供了表达方法;另一端是以两位语言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两位语言学家认为我们所说的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比如,这里有个很有趣的举例,沃尔夫说印第安霍皮族有一种关于时间的概念,在英语里就找不到这种概念,所以他就无法解释它。
? ? ? 萨丕尔与沃尔夫继续举例反驳传统常识。如果语言只是为了描述真实存在的事或物,那么在语言A中有的单词一定会在语言B中找到,实际上在翻译过程中经?;嵊龅紹中找不到对应的单词。故,他们认为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
? ? ? 而文学作品是探索各种思维习惯的环境或范畴,并且常常试图改变或者重新塑造它们,告诉我们如何思考那些我们的语言没有预见到的事情,迫使我们关注那些我们曾不假思索地用以看待世界的各种范畴。
诗学与解释学
? ? ? 文学研究存在两种角度,分别是诗学与解释学。诗学以已经验证的意义或者效果为起点,研究它们是怎样取得的;解释学则不同,它以文本为基点,研究文本的意义,力图发现新的、更好的解读。
? ? ? 按语言学模式理解,文学研究应该采用第一种方式,也就是诗学的方式,力图搞明白作品是怎样收到现有效果的。但现代批评却大多习惯采用第二种方式,把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作为文学研究的结果。
? ? ? 那为什么解释学的研究方式更受到欢迎呢?有2部分原因,一部分是意义需要被讨论,不能一望即知,而诗学正是确定了一个结果倒推的方式去理解此结果是如何取得的;另一部分是由于人们希望在文学作品中挖掘更多的东西,希望得到更多的启发,所以倾向于第二种方式去研究文学。
? ? ? 所以在事实上,文学批评著作常把诗学和解释学结合起来,不仅研究一个具体的效果是如何达到的,或者为什么某种结尾显得更适宜(这都是诗学的要点),而且还研究具体文字的意义,以及某一首诗就人类境况向我们揭示了什么(解释学)。
读者与意义
? ? ? 当我们关注读者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时,就引出了叫作“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该理论声称文本的意义就是读者的体验。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是根据读者理解的一连串行为构思的,那么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就可以是关于这种理解和行为相碰撞的故事,充满各种起伏:利用各种程式或期待,设想出各种联系,各种期待或被推翻,或得到验证。要解读一部作品就等于讲述一个关于阅读的故事。
解读
? ? ? 当我们进行文学解读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总是被问到: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作品?举例《哈姆雷特》,你可以说它是关于伊丽莎白时期社会秩序的崩?!?,或者说是关于男人对女人过度性欲的惧怕”,或者说“《哈姆雷特》是关于符号的不可靠性”等等,这些答案都是可以被接受。关键在于你通过某一视角去解读这部作品给其他读者时,需要通过论证去说服别人相信你的解读。这时候就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了——是什么决定了意义?
什么决定了意义?
? ? ? 一般争论主要在意图、文本、语境、读者4个方面,那么究竟哪一个决定意义呢?
? ? ? 我们可以很容易通过作者的意图、文本内在属性、作者书写时的所处环境或读者经验下二次创作这些方面去理解意义的产生。同样也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意义是不能凭这些因素中任何一个单独决定的。
? ? ? 关于这样的争论,作者不想继续下去,所以提出了一个总的原则:意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因为语境包括语言规则、作者和读者的背景,以及任何其他能想象得出的相关的东西。而没有什么可以预先决定哪些是相关的,也不能决定什么样的语境扩展可能会改变我们认定的文本的意义。意义由语境限定,但语境没有限定。简单理解,在不同的时空里,可以随时加入新的,或更宏大的视角,或将作品放入更大的背景进行新的解读。
? ? ? 对于文学作品语境的研究,这种解释学的阐述常把恢复解释学和怀疑解释学区别开来。恢复解释学把文本限定在某些与我们所关心的相去甚远的、假设的原始意义上,因而可能会缩小它的力量;而怀疑解释学也有可能从不为作者所知的方面去评价一个文本,所以它可以引导并帮助我们对当代的论题进行再思考(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会打乱作者的假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