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读书笔记三
我以为,教师教学所遵循的一-定标准和学生经由学习而实现的获得就是这样的尺度;前者又是衡量后者真伪、大小与优劣的重要标尺。对这两者加以认真观照和考量,将使我们心头变得明亮,意志变得坚定,脚步变得稳健。---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1.
我的思考:首先评价标准不好制定,制定的标准是否科学,暂且不论。就是一节课如何评价学生是否真学?这个话题本身就很有争议性。其次,学生的学习获得如何判断?笔试、访谈、观察都会耗费很多精力,也容易产生误差。冯老师准备如何评价?我很期待。
一、真学发生了没有,谁说了算
不能不说,如此评课乱象与迷局是当前好课不多、真学难以发生的重要成因。廓清迷局,走出乱象,我们才能把课上好,让真学发生,并且使好课、真学由稀缺资源变为遍地开花、富有生机的大气候、新常态。---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1.
我的思考:冯老师对评课的乱象分析到位,廓清迷局,走出乱象,确实很有必要。我们需要一个各方都认可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李希贵校长说,要警惕一些热闹、活跃,让孩子们高兴的课堂。进一步思考会发现,课好,孩子说了未必算;而课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却能说了算,因为这样的课无法引发他们的情趣、兴致,此时我们再一厢情愿说它好,就变成对儿童意志的胁迫:儿童认可,是好课和真学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1.
我的思考:儿童认可,是好课和真学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我非常认可这个观点,但在教学实践中评课时,学生的观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何让学生参与评课活动?我们需要答案。
二、依循“三标”来施教导学
衡量教学优劣或是否真学的规范与标准有很多层级和维度,有很多个。我以为,其中有三个是主要的,这就是(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课堂评价标准(合称“三标”)。---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2.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在课堂的具体和具象化表达。教师要善于“眼高手低”,既能上接课程标准,使自己的每一条目标设计都入其彀中,也能把握好这堂(些)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像传统说法那样,“吃透两头”。这样的目标才是因材(教材)施教的,也才是为学生量体裁衣的。
课堂评价标准要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相呼应,要“量学”为主,“量教”为辅,适度加大学生学的权重。切记,教师教的效率不等于学生学的效率;要努力做到精准化,提高命中率,易于施评,利于离散(即有利于区分不同质地的课的层次,而不是含糊其词);还要有个性,体现校本特征。叶澜教授提出“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呈现常态;真实,有待完善)观,可以成为我们建构校本评课观的蓝本。(同上)
我的思考:冯老师提出依循“三标”来施教导学,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这个标准适合所有的课堂,如何评价这是不是“真学”的课堂,冯老师没有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在一线教学评价中,紧靠理念引领是不够的。因为每个人对理念的解读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极有可能会导致评价标准的“不标准”。
三、有获得才有真学
获得亦可称为增值。值不只指知识与能力之量,它包括三维目标的诸多要素,包括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崔允槨教授说,学习有四种值: 一是动力值,即学生想学习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三是知能值,即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四是意义值,即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或受用的。他还说,必须至少有一种值增加(即学后值与学前值之差为正量),没有增值的课堂没有意义。---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4.
我的思考:崔允漷教授的学习四种值的理念,需要我们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先做到至少有一种值得增加。如方法值、动力值,然后逐渐得到多种值增加,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意义。
四、教师应该是站在“标”与“得”背后的操盘手
真学与否,应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来衡量。我们要善于从前述“三标”出发,通过合适、得宜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正向的获得与获得感;还要强化自我教学元认知,反思、厘清并进一步激活、放大学生的获得与获得感。---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4.
在教学重心依然更多偏向教师这一头的当下,希望教师能适当隐退,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校长李烈所说,“勇敢地退”;甘于、善于也乐于“站到学生身后”,助推他们。做一名得心应手的操盘手吧:当我们能够纵览教学风云、课堂变幻,通晓核心知能、学子心理,善调多方关系、运作节奏时,不正如一个在股海涌浪中处置得法、游刃有余的操盘手?我们没有站在最前头,而前方却正是我们助推学生去往的地方....---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5.
我的思考:冯老师认为从“三标”出发,通过合适、得宜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正向的获得与获得感,是评价一节课是否“真学”的标准,这个评价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研读课程标准、制定课时目标、以“量学”为主的课程评价标准的“三标”内容,无论是哪一项,对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我们应该有更细化的、可操作性的“真学”课堂评价标准。
五、我的感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狈肜鲜υ谏掀吞岢隽恕罢嫜?--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感来衡量”的观点,可视为对新课程标准“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理念的回应。
(一)如何从“三标”出发
? ? 冯老师认为(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课堂评价标准(合称“三标”),是衡量教学优劣或是否真学的主要标准。
他也强调课程标准不应该是仅供人们清谈玄议的东西,它完全可以也有必要落地生根,贴地而行。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不“教教材”,而且也不只“用教材教",他还能“用课标教”。至少都要有一点“用课标教”的教学自觉,有一点“用课标教”的建构能力。
首先,教师要有“用课标教”的教学自觉??纬瘫曜加Ω贸晌淌Π竿返某S梦南鬃柿?,闲暇之余看一看,结合年段目标要求,准确理解课标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内容,使之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有力助手。
其次,教师要有“用课标教”的构建能力。构建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学科体系。我们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本质,构建学生的知识图谱。
(二)让学生有更多正向的获得与获得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要注意观察小组成员的分工方式、讨论程序和对不同意见的处理,关注学生在发言和倾听发言时的规则意识和交际修养,借助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时,教师要对同伴评价进行再评价,提出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内化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在评价中学会评价。
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挖掘知识之间魅力,产生属于自己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内化评价标准,在同伴评价中学逐渐会对教师课堂的评价。这两个方面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与获得感的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