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播是种刚需
跟朋友谈及「CM公益传播」,总免不了要开个玩笑:正因为“公益传播”在学院教育的缺失,才有CM什么事。也许你已发现,随着公益界的发展,传播已成刚需,“做好事不留名,默默耕耘”的理念似乎与现实格格不入。
第一,供需双方的对接,各相关方的连接与合作离不开传播;
第二,随着公益组织数量的增加、面对有限的资源,竞争势必加大,品牌的建构日益重要;
第三,公益往往具备社会与公共属性,服务的推广、理念的倡导、公众的动员以及筹款无不涉及传播,传播之于公益正如空气之于你我。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即资源,信息的流动畅通将带来效率的提升,况且传播即沟通,不仅公益组织、任何处于这个时代的组织,都有沟通的需求,都离不开传播。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新媒介的出现往往影响整个传播环境与生态。所以,面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新技术,我们不仅没办法视而不见,反而需要时刻关注。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新媒体赋权”已不再是新鲜话题。2016年为VR(虚拟现实)元年,VR技术走进大众视野,我们发现,时间与空间概念已经被颠覆,以VR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流通与交互也今非昔比。有远见的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们已经在思考,甚至担忧现有传播理论和VR这一新技术相遇将可能被颠覆。传播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体,也因为这种纵横交错,这种留有太多值得探索的未知,才使其更具魅力与吸引力。
二、何为公益传播?
如果按照:政府、市场、社会(公益)来简单划分我们这个世界的话,那么传播即可简单划分为:政治传播、商业传播、公益传播。
由于政府和市场都存在已久,所以政治传播、商业传播在实践与理论方面已是硕果累累。前文所提及的学科正是在政治与商业传播的需求上发展而来,当然,其中也不乏作为“人”这一主体本身的需求。以这个思路来看,公益传播当然是随着公益组织的出现与发展而诞生与成长。
正因为近年来,国内公益界的发展才使得“公益传播”日渐显学。对比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公益发展成熟度与时间要迟晚很多,业界将2008年定为公益元年,以此来看国内的公益界发展甚至不足10年。而同时,正因为2008年以来国家对民间组织的态度以及政策的调整,使得公益生长的土壤大为改善,公益界欣欣向荣,组织数量不断增加。
在我国,人们习惯把民间组织、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 (NPO)代之以“公益组织”来称呼,虽然这几个概念的定义和内涵各有差异,现实使用中基本不会太多纠结于概念,所以一般也就默认“公益组织”即是那些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组织,其中也包括各种行业协会,至于很多公益人认不认这笔帐就是另一回事了。如今,除这些公益组织之外,也有诸如社会创新组织、社会企业的提法。我们所谈的“公益传播”的一大传播主体就是这些“公益组织”、“社会创新组织”以及“社会企业”。它们有服务推广、理念倡导、公众动员、筹款的传播需求,也有塑造及推广自身品牌等方面的传播需求。它们的这些传播行为带有公益属性,我们都称之为公益传播。
而另一些公益传播主体,如媒体、企业、政府、个人等所做的传播之所以能称之为公益传播,其实很大程度上也跟公益组织、社会创新组织、社会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
1)媒体对这些组织本身及其从业者,以及它们主导的活动、事件、所做的项目及创新的报道
2)企业与这些组织联合推出公益营销等等;这些传播行为都离不开这些组织的参与。从传播主体角度理解何为公益传播,比下定义显得更为简单实用。
公益传播基本上是我国自创的词汇,有其特定的内涵,在英语国家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它们有公益营销(Marketing for Non—profit)、社会营销(Social Marketing)、公共传播、健康传播、公民媒体(Civic Media)的说法,我们所谈的公益传播与这些概念有着各种交叉重叠,但又不是一回事。
其中,社会营销应该是我们目前谈公益传播时比较关注和实用的部分,上个世纪70年代社会营销概念被首次提出,1971年,“Philip Kolter 及Gerald Zaltman,在市场营销期刊《Journal of Marking》发表先驱性文献《社会营销:策变社会变迁的途径》,内容描述“使用营销原则与技术影响社会的想法与行为”。而后社会营销概念蓬勃发展,不论是公众健康、环境保护乃至社区关怀,社会营销进入一个全面起飞期?!保ㄒ哦我米浴渡缁嵊芬皇椋┚嗄甑奶教趾头⒄?,涌现出许多知识成果,陆续出现一些学术机构,社会营销也走进了大学课堂。我们现在探讨公益传播好比如他们当年探讨社会营销,而公益传播的发展是否也如社会营销的发展路径就不得而知。
三、如何推动公益传播发展
随着公益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面对公益传播的现实需求和已然发生的公益传播实践。故而在2014年发起「CM公益传播」项目,几经调整,最终将其定位为一家:
共建共享的社区化公益传播智库平台,连结传播相关方力量,探索公益传播的更多可能性,推动公益传播发展,助力公益与社会创新。在学院教育未能及时响应需求,推出公益传播人才培养时,CM姑且充当公益传播能力建设的角色,提供知识性、经验性以及案例性的公益传播资讯、探讨包括公益组织、企业、媒体、政府、个人、社会创新组织、社会企业等各公益传播主体如何从事公益传播以及各传播主体的协同与合作。以官网:cmchuanbo.org(直接百度CM公益传播即可搜到)和微信公众号「CM公益传播」为内容的承载平台。
CM目前采用专业生产内容(PGC),以定向的约稿、采访和译介国外的内容为主,广东省与人公益基金会在这里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以支付稿酬的形式支持CM大胆尝试。我们希望以PGC先行,撬动更多人参与分享思考见解与实践经验,逐渐实现用户生成内容(UGC),最终达成共建共享的目标。
除了内容生产与输出外,CM还会策划线上线下活动、开发设计公益传播课程。其中线上分享项目「传播有道」已经开展数期,该项目不定期邀请学界业界的资深大咖、朝阳新锐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实战经验,以此连接更多关注、从事公益传播的实践者、研究者与爱好者,并激发他们参与交流探讨,一起探索更多公益传播的可能。
传播的作用有多大?如何说服资方给出传播经费?我们又如何调整传播策略?这些问题是很多关注公益传播者绕不开的问题,CM认为传播效果测评是公益传播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将致力于研发传播效果的测评体系,包括维度、指标以及技术工具等。传播是一个实操性很强的学科,如若脱离实践一线,坐而论道将似无根之木。为了保持公益传播的敏锐度,而不至于仅仅是观察者与研究者,CM还将提供公益传播解决方案,参与到公益传播的实操一线,也借此获得营收,支持项目的持续运转。
——为什么谈公益传播?为什么构建「CM公益传播」平台?
起初源于笔者的兴趣以及苦于无聚合平台获取相关资讯,由于公益的发展和现实对公益传播的需求,如今,「CM公益传播」已从个人爱好行为渐显其社会属性,慢慢的,它将关系到每一位社会创新者,也将关系到公益与社会创新的发展。公益传播渐成一个行业,「CM公益传播」团队调皮地扔出一块探路的石头,我们在做定位的时候便已意识到,一个行业的发展是共创的结果,唯有“共建共享”方能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也将生机盎然。所以,无比期待每一位关注公益传播的你加入我们,一起分享,一起探索公益传播的可能性。
很高兴见到你,我是CM公益传播~
无论你有没有听说过我,无论公益传播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CM都很乐意与你分享自己在这个领域小小的一些心得,怀着让更多人了解公益传播心愿的同时,也盼望着与你的交流探讨~
? ? ? ?作者|诸在飞,CM公益传播创始人
? ? ? ? ? ? ? ? ? ?微信:civicmedia
? ? ? ? ? ? ? ? ? ?网站:cmchuanbo.org
? ? ? ? ? ? ? ? ? 邮箱:info@cmchuanb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