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前,我曾因为情绪问题而去心理机构寻求帮助,那时候,心理咨询师与我探讨的最多的是亲子关系和原生家庭的问题。当然,这或许是因为我的咨询师是精神分析流派的。
回溯童年,我深刻体会到曾经被压抑的委屈,深植于我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低价值感。
并非我的父母不爱我,毕竟,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为自己的生活所累,还要分神照顾一个弱小无知的我,让他们更加忙碌且焦虑。
虽然我是一个女孩,但爸爸依然奉行“棍棒教育法”,而妈妈则擅长恐吓与威胁。这些词语听起来似乎很可怕,但是目前很多家庭中依然在盛行。
为什么呢?为什么明明我们知道这些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让孩子更加健康幸福地成长,我们却依然将其施加于我们的下一代身上?
因为亲子模式是会“遗传”的,我从父母身上、从我们自己的童年里习得这样的方式,深深烙在我们的脑子里,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这些应对方式自然而然地被我们采用了。
我的妈妈似乎是热爱工作的,我的整个童年都在听她抱怨,为了照顾我,她大大地耽误了晋级备考的时间。我吃饭吃得慢,写作业写得慢,都会引发她的焦虑情绪,以及无休止的数落。
在妈妈看来,女人从来都是不为照顾家庭而生的,所以一切耽误工作和学习的家庭事情——比如照顾我——都让她懊恼。在这些抱怨中,我不仅会感到自身价值感低,而且也学会了“女人不应将过多时间花在家务上”这个人生信条。
后来,当我步入婚姻的殿堂,我从未想过为了结束异地恋而放弃自己的工作;后来有了孩子,我从未想过为了孩子而减少工作时间;直到最近我重新投入学习,我也从未想过为了照顾家庭而放慢学习的步伐。
妈妈的人生信条,无形中支配着我,我也像妈妈年轻时那样,在照顾孩子这件事情上感到非常焦虑,尽管妈妈和婆婆已经为我分担了许多。
当我放假回家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候,依然会因为他们的拖延和不懂事而极其不耐烦,对他们发脾气。尽管他们还那么小,根本无法达到我希望他们达成的效率。
每当孩子们拖拖拉拉,影响了我的安排,我的脑海中就会回想起,小时候我被妈妈抱怨说我拖拖拉拉耽误她时间的那些场景。
这时候,焦虑的情绪会成倍地激增,我也会脱口而出一些伤害性的话语。
这些话是妈妈曾经对我说过的,这些话曾经伤害过我,可悲的是,如今我却用这些话继续伤害我的孩子。因为,习得的模式总是那么难以摆脱。
幸运的是,最近,在书海中邂逅了李崇建老师的《心教》,书中探讨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也是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女士的深层沟通模式,以及该模型在教育中运用的案例。
这本书让我在对待孩子这件事情上,有了改变自己的决心。我会尝试去改变自己旧有的习惯,因为我不希望自己童年时受过的伤害,又转嫁到我的孩子身上。
爸爸妈妈是爱我的,只是他们年轻的时候尚未领悟到更好的表达爱的方式。而我,希望可以用更温暖的方式,让我的孩子感受到爱,同时也让他们学会更好地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