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一下拆书帮关于“这样读书就够了”的文章,把以前一些观念想通了。比如书买了或借了就一定要读完,没读就会有愧疚感;书拿来要从第一页看起;书读了做了笔记就好。其实都不对。这都是以书或知识为中心的表现,而没有以自己为核心。一本书有很多知识你需要学习,但同时有很多你不需要学习的东西。当你把书中哪怕是一点用到了实践上,改变了你的行为这价值就远远大于书价,又何必担心非要读完呢。对于致用类的书更多需要联系自己,然后去指导实践。自己看的书不少,但总是感觉没有起到应有的价值。而拆书帮推荐的RIA书签阅读法,组织学习法,社群学习法都运用到了戴尔的学习经验法则。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主动的,是教与实践结合。赵周的拆书帮就是基于此原理的。我想之后自己更多的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输出了。我会计划开始去实践RIA,把那些曾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理念抛在一边,真的去学习,去联系自己,去解决问题,因为那些才是关键。而不是当你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只知道这本书我也看过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说真的,很多电影我就是这样的,和亲密朋友谈起经典电影经常是说我也看过这个电影,而剧情一点都不记得了,更不要说有没有联系自己,帮助自己去解决什么问题。
下面简要对RIA进行一些说明,并用这其中的I原则,I就是interpretation来解释。首先,这个理论用在致用性阅读类。应该是那种提升能力,技能方面的吧,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间管理,知识笔记等等可以运用到日常的行动当中,(这要与那些以考试,学习为目的的学院式学习相区别,那些往往要求背诵和记忆为优先)然后把他作为解决问题或达到目的的储备。不过要再深入一步描述具体区别,那我可能就不行了。
R,就是reading,只阅读一个片段。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理解,最好是新的内容,而不是我们老早知道的陈芝麻烂谷子,或小学中学就会的总结性语言。
A就是appropreation,这有两个阶段。
一个是A1,就是结合自己,最好用故事的形式,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去描述自己的经历,或身边的事例等。这点看过之后,觉得很赞,他同时培养了我们说故事的能力。因为最近我才明白,很多时候,你的东西要有说服力,就要举例子,信息越详细越有说服力。生活中有很多场景,要求我们有说故事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描述你的感受或自己认为的事情。比如你和别人辩论,比如你去面试等等。要有这种素材,就要求自己对日常的工作有记录,有总结,这样才能随时调出来。
另一个是A2,就是你未来的行动,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要求可实施,可度量。这让我联想到制定计划的SMART原则。(specific,measurable,realistic,relative,time-based,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争取有机会去参加一下拆书帮的线下活动。赵周创始人蛮牛逼的呀,居然发现了这个拆书思想。所谓拆,还可以用在其他的场合,比如PPT制作,写作方面,先观摩一些经典的作品,拆出他的结构,去理解消化,总结出些原则,再自己利用这些原则辅助创造,学习的速度或质量肯定会大大提高。
文章就先写到这里,突然有种很多书都白读的感觉,5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