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的MBP发布,将M1芯片推上了历史舞台,这场ARM架构处理器正式成功进军PC的一幕,可能会成为未来十几年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而今年iPad pro正式用上M1芯片,iPad和MacBookPro底层硬件完全一致,也可能会成为未来Mac、iPhone、iPad系统以及生态大一统的开幕式。
这篇闲谈,我们大概会聊聊ARM的起源背景、M1进军PC可能对未来造成的影响和iPad用上M1芯片对未来的意义三个问题。
我们先从ARM架构的M1说起,大致发展路线是1978年,物理学家Hermann Hauser和工程师Chris Curry创办了一加CPU公司(Acorn公司),主要业务为当地供应电子设备,他们发现采购摩托罗拉公司的16位芯片成本太高,性能太差,于是向Intel索要80286芯片的设计资料,遭到拒绝,被迫与1985年自主研发了基于RISC指令集的芯片用在了自己的机器上,简称ARM(Acorn RISC Machine)。后来公司不景气,缺乏资金,为了能够活下去,ARM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将芯片的设计方案授权给其他公司,让其他公司来生产、二次设计,自己不制造芯片,于是ARM由于其开源性遍地开花,和Intel的封闭路线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两种路线和产品谁好谁坏,至今我们也无法定论,只能说各有利弊。
只是,1985年在Intel如日中天时候ARM切入Intel不在乎的低端低利润移动市场,避开直接竞争,然后将设计生产权外放,自己只负责授权,引得百花争鸣自己也降低了重资产压力,这一决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现在Intel将面对一个极其强大的对手。这种先切入让强大对手因为资本压力而不会全力压制你的低端领域,侵占其低端市场先求生存,在谋发展,然后逐渐迭代技术,逐渐自下而上发起攻击蚕食其中高端市场的创新手段十分精彩,历史上笔记本侵蚀台式机、2.5英寸硬盘侵蚀3.5英寸硬盘等等精彩案例不胜枚举。
Intel的X86处理器因其性能强悍的优点,主要用在PC或者服务器上,但性能强悍所带来的不足--功耗高,却使其屡次想进军移动设备市场而不得志; ARM处理器的优势刚好便是功耗低,在移动设备领域游刃有余,但是因为其初期性能不足,无法进入PC领域。后来,随着ARM性能逐年提升和大众对PC使用性能过剩,以及Intel挤牙膏的迭代,使得目前ARM架构CPU-M1的性能足以成为桌面处理器,甚至能与Intel中端桌面处理器性能相当,正式拉开了ARM进军PC的序幕。
以上是大概背景,那我们接下来聊聊M1芯片进军PC,可能会对未来造成何种影响。
接下来的戏路可能是:Apple公司会继续深度优化M1,继续推出性能更强悍的M2、M3,其芯片设计能力有目共睹,毋庸置疑,足以对Intel施以重压,ARM架构逐渐占领更多的PC市场毋庸置疑。短期内PC厂商可能会尝试跟进,中期内ARM性能逐步升级,逐渐蚕食Intel市场,将Intel逼向防守高端市?。ㄒ蛭狪ntel在高端领域CPU、主板、芯片的优势壁垒,其高端市场侵入难度较大),中长期可能将Intel逼退到企业级服务器领域,一如当年IBM被个人PC逼退回企业级领域一样(当然Intel当年也是这么从低端到高端打过来的)。 这是一场完美的颠覆性创新战略和一次叹为观止的市场打法。
也许是苹果的神队友助攻,其在软件生态的绝对话语权为ARM架构软件适配推动了一大步,但如果没有苹果,这一天会迟一些,但也会到来;也许是移动互联网浪潮成就了ARM,但是也许,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浪潮,倒逼ARM进行更狂野的技术升级去追求PC领域性能,这一天或许会提前10年到来,因为当年硬盘领域、喷墨打印机领域、钢铁领域、便携计算机领域甚至本田进军美国市场用的都是这种打法,但时间上要比ARM向上攻击短得多。
那我们可能还记得,其实在此之前,曾经出现过一波上网本浪潮,便是将ARM处理器用在笔记本电脑上,以其低功耗换取长续航,风靡一时,却无疾而终,妥妥的是一场失败的战役,为何说这一次战役一定会成功呢?
任何一次成功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可以理解为机遇,人和可以理解为实力,这次可以成功的条件有:
1)性能:目前在Apple实力的加持下,其设计的M1芯片性能以足够用作PC上,甚至还要强过Intel的i5以下的CPU;在当初上网本浪潮中,以当时的ARM性能还不足以运行PC上的程序;
2)定位:与MBP搭载推出,明确了其定位就是中高端笔记本-生产力,这一点是在满足性能点基础之上方可成功的;当初上网本的场景和需求,究其根本更接近于平板电脑,可日常使用,但不是生产力主力,但其便携性又不如平板,所以从定位上看,先不说芯片,产品定位有些问题;
3)势能:有势用势,无势借势,借无可借便造势。而Apple便是造势,底层架构的替换,将预示着软件要针对硬件进行适配,能从实力上做到:新架构可以兼容老软件;从号召力上做到:让广大软件厂商为其适配新软件,放眼当下,全球没有几家公司可以做到;
4)影响力:这个怎么说呢,有时候Apple放个屁,大多数人都觉得是香的,Apple做任何决定,都更容易让市场、大众接受和认可;
那今年苹果发布会,将iPad pro直接用上了M1芯片又有何意义呢?
年纪大一点的同学们应该都记得小时候我们用的电脑几乎都是台式机,机箱大、显示器大,性能虽然不够强悍,但在当年足够使用。然而弊端也非常明显,灵活性较差,无法移动办公,于是笔记本电脑便应运而生。在初期笔记本的性能一直是落后于台式机的,所以在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大多数同学还是会选择组装一台台式机(来玩游戏)。
而随着iPad的横空出世,我们发现iPad可以替代一部分笔记本的娱乐工作,比笔记本更便携,但无法替代笔记本作为第一生产力,这种现象即便是发展到现在依旧存在,虽然Apple在去年发布iPad的时候,广告语为“你的下一台电脑,未必是电脑”,但其现在依旧是“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办公软件的缺失,使其无法成为办公主力。然而若要仔细分析,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硬件(底层)
iPhone、iPad、Mac,三款产品线,三者在硬件、性能上的差异还是巨大的,虽然iPhone和iPad的A系列CPU,在移动处理器领域遥遥领先,让高通等望尘莫及,但终究还是与Mac桌面级别的CPU性能差距。因为在移动端,并不需要处理特别复杂的程序,其重点依旧放在性能足够+功耗控制两方面,而且GPU等其他硬件也不需要像桌面设备那样强悍,也足以支撑移动端应用。但M1的出现,直接将iPad的硬件性能拉升到了桌面级别。
2)产品定位/交互形态(中间层)
三款产品线,其产品定位、用户使用场景各不相同,必然会导致其产品形态不同、交互形式不同。iPhone更便携,app更简单,交互更倾向于单手滑动操作; iPad介于iPhone和MacBook之间,主打娱乐,兼顾便携和大屏,交互上单手双手都可以,无需借助外设,也意味着某些场景下效率低下;Mac作为生产力界扛把子,性能强悍,外设齐全,交互上必须依赖键盘鼠标;
3)系统(中间层)
iOS、iPadOS、MacOS三个系统,根据各自的硬件产品、使用场景深度进行优化和适配,都做到了最佳匹配,被称为是当世最优秀的操作系统也不为过。但设备之间的系统割裂,致使其软件生态系统无法大一统,也导致iPhone和iPad无法使用Mac上的各种生产力软件。
4)软件(上层)
三款产品线因为其底层硬件架构以及系统的不同,导致软件并不通用?;蛘咚祷诟髯圆返挠没褂贸【昂蜕璞附换バ问酱蟛幌嗤?点),也无法做到软件通用。
那现在可以预见到的是什么呢?
M1在iPad上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硬件层面的统一以及上层一统的可能性。底层架构统一,则对未来系统层面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硬件架构一样的设备,按道理来说系统就可以直接装上了;
但又因为设备形态不同导致用户使用场景不同,需要对其交互进行后续优化,目前iPadOS已经支持鼠标键盘外设接入,但大多数的应用交互依旧是手指互动操作,如果系统层面统一,未来iPad可以直接无线/有线外接外设,便可以成为笔记本形态,其硬件和系统交互行为也将与Mac趋于一致。(当前iPad+秒控键盘+鼠标已经非常接近)
未来系统层面+硬件交互层面统一以后,接下来便要解决软件交互的问题。 届时所有的软件交互需要同时适应iPad模式和外接鼠标键盘交互模式,而Apple刚好有足够的能力去推动各大软件厂商为之付出行动。
到此刻,硬件一统、系统一统、软件交互一统便彻底打通了,此时此刻iPad可以毫无障碍的使用Mac桌面级应用,便可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生产力工具。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期许,未来Apple是否会这么做不可知。虽然日前Apple公开说明不会将多设备统一化,但感觉统一化依旧是大势所趋。所有的产品都将会面临被革命,微信革命QQ,笔记本革命台式机,那革命掉笔记本的为什么就不能是自己家的iPad呢,想必iPad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应该就是带着这个使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