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三差五的,快4岁的大宝妹妹会把学校的那些事演出来或说出来,或者直接运用在和二宝弟弟的相处里,话唠加动态达人的她一刻都停不下来。
有时候妹妹让我和她并排,一边伸手向前,一边念着口令,“小女生向前,小男生向前。”
有时候,和弟弟进游戏垫里的小帐篷说,“一个个来。”
有时候,又在家里一个墙面上写字,对着我和弟弟说,“有谁要回答问题呀,老师会有一个小奖励?!?/p>
渐渐地,我发现幼儿园的育儿思路很有趣,有条理,我便总结了幼儿园育儿的几点思路,实际上在家里也可以把这些方法用起来。
第一,把规矩顺口溜化。
比如,对于吃水果的好习惯,幼儿园是这样讲的“多吃梨,不感冒?!?br>
再比如,对于上课纪律,小朋友可以这样做“小手背背后”。
再比如,对于午休纪律,小朋友的姿势是这样的“午睡静悄悄”。
第二,把数学启蒙情景化。
有一次,妹妹对着我,要和我比个子,比手,比脚。她贴着我,对我说,妈妈高,妹妹矮。然后又接着说,爸爸高,妈妈矮。第一个结论,是妹妹自己做实验做对比的实际结果。而第二个结论,是妹妹根据平时观察自己推导出来的结论。
很显然,这是数学启蒙的正确打开方式——孩子通过视觉刺激感觉差异变化,先看见,再伴随语言描述,分析,让孩子在实际的对比里看谁高谁矮,谁手大谁手小,谁脚大谁脚小。
孩子由做实验,再到依据方法推导结论,这是数学里的一种思维方法。就是这么对比,这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分析世界的方法,你可以用在测试身高,可以比苹果大小,可以比出哪本书大。
第三,释放孩子手脚的技能。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包括脚动和手动。幼儿园放学时,门口很多玩具,塑料摇摇马,还有一个长长的塑料制的鲜艳的东西(我也不知道那是做什么,看着孩子超级喜欢拿着它疯跑,这是孩子大运动,即跑跳功能,平衡性,稳定性的训练),这些东西孩子放学时是对孩子开放的。孩子们在跑,跳,拿,拉,钻中训练身体技能,手指技能。
手,是精细动作的工具,大脑发育的很直接的体现。心灵才会手巧,你会看到一个一岁,二岁,三岁的孩子一会儿动这个玩具,一会儿动那个玩具。好动,是他们的特质。
因此,手的技能要充分发挥出来。孩子从抓东西,到食指大拇指对捏,再到会用安全的塑料剪刀(必须有人看护用),他们的准确度会越来越高。
家庭里的借鉴意义:给予孩子一些积木类玩具,大颗粒的,木头的,或者雪花片;或者和孩子一起做手工,让孩子的手有地方用;让孩子骑一骑小三轮车,爬爬家里的室内隧道。这个意义的意见在于父母让孩子别动来动去时,给予符合孩子动来动去的天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说你给我安静点儿。
看社会新闻,很多孩子卡楼缝里,卡阳台里,手指被套圈圈住或者喷泉缝隙卡住。其实,这是孩子对空间概念,手指精细动作的技能发展的需要。如果可以给予孩子一个健康有序的释放环境,手脚技能充分发挥,也就不会伤害到孩子,忧虑到父母了。
一个事件,一定要追本顺源,而不是解决表面,不解决背后的实际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三点育儿思路。
第一,把规矩顺口溜化。
第二,把数学启蒙情景化。
第三,把手脚的技能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