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大背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小说以一个作家身份的“我”所遇见的人,听到的事进行陈述。这个“我”毛姆先生在书中用了自己的真名,以求叙事的真实感。
最初是艾略特·谈登湖出场。因着艾略特的交际能力,美国有派头的人物,欧洲的伯爵,公爵,贵族上流一一聚首在他的宴请和社交活动中。由他“我”认识了他的姐姐路易莎,姐姐的女儿伊莎贝尔,伊莎贝尔的男友拉里,姐姐的好友格雷父子。
艾略特是一个极其重视身份,面子和尊严的人。他追求高贵上层的生活,削尖脑袋钻入上流社会。他依靠权谋、手腕夺得上流社会体面人士的欢心而站稳脚跟。他从不放过任何商业机会,不动声色地向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推销假的古董名画,并因此而成为暴发户。他靠体面的排场、精美的谎言、奢华的美宴、热情的大方支撑起台面。他乐善好施,凭借与梵蒂冈教会的紧密关系和教会的智慧,成功躲过了经济大萧条时代美国股市崩盘,而且赚了一大笔。他靠断章取义,东拼西凑的手法将自己与贵族名门攀上关系。他左右逢源,过了一把贵族瘾。流连在贵族和上流社会便是艾略特一生的追求。
他在交际圈混了半个世纪 ,他活着就是为了社会交际。宴请和他息息相关,他最怕收到冷落。并且他还要他的家族也活得体面,这一来也是在为他自己的颜面增光。他要让周围的人都有派头,禁酒之后也是一个“自己只喝矿泉水,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喝次等酒的人”。他的谈话内容也基本与豪华和贵族相关。
在艾略特名利双收、得意非凡之际,他被一些事搅得心神不定。一个是他被美国青年保罗·巴顿排挤。这个青年曾受被他引进伦敦社交圈,但后来觉得用不上艾略特就不理会他了。保罗·巴顿的圆滑势利,让他愤愤不平。他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怎么看走了眼?;褂幸患率敲拦薷慌滴砝锴淄醴蛉税履韧春薨蕴厣⒉剂餮则阌?,故意不邀请他出席豪华家宴,这使得他痛苦不堪,直到临终之前都耿耿于怀。
艾略特是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信奉交易原则,一切以利益为根本。他靠名利与财富等身外之物来证明人生的价值?!拔摇倍运募シ砗筒恍汲3A饔诒始?,毫不掩饰地表达对他的厌恶和可怜之情。
而伊莎贝尔的男友拉里,因为战争中执行任务时一位爱尔兰飞行员为了营救他而死去,令拉里对人生开始迷茫,弄不清世界上恶与不幸的根源。为此他复原回国后即不愿进入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他的思想和行为变得让周围的人无从理解。他丢下未婚妻伊莎贝尔,重回法国,然后游历世界,一直在追寻自己的心路,探求人生的意义,从未妥协。
拉里在游历世界的过程中一点点领悟生活。最后在印度,他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于是他把自己微薄的财产分给亲友,返回美国,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自食其力,度过余生。
他像一个精神的漂泊者和流浪汉。他神秘莫测,飘忽不定,对哲学,心理学表现出无尽的欲求和强烈的渴望?!拔摇痹诿栊蠢锸本∈窃匏?,理解和支持的篇章。在精神的世界里,漂泊就是回归,流浪尤如朝圣。拉里是一个现实浪漫主义的代表,他那几十年的生活,尽管物质生活很朴素简单,但精神生活无比的富足。无论外界怎样的纷扰,生活总是在他自己的掌控之中。
“我”在美国,英国和法国间穿梭,在艾略特和拉里的生活圈中游走。对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静眼相看?!拔摇辈⑽创蛩憬屯泳苎萍龈鞣焦遥膊⒚挥泻粲跞巳硕佳Ю?。“我”对周遭每一个人物都是客观的描述。毛姆的叙事风格很有场景和画面感。他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简洁,但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处事便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拔摇辈⒉换崂抖琳呷ケ岬突蛟扪锬掣鋈宋?。这点从“我”帮弥留之际的艾略特从爱德那家里偷出请柬,满足他的自尊和社交狂热情就可见一斑。
艾略特和拉里的生活简直是强烈的对比,犹如刀锋的两面。他们即使针锋相对,犹如在彼此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间横一把刀,但他们仍然是各自行在各自的道上。他们最后都是如愿以偿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艾略特一生为社交名流而奋斗,拉里寻到对生命的认识和安身立命之道。艾略特曾经极尽所能要拉里走入他的生活之圈,但努力终究徒劳,他也就放手了。而拉里从未强求任何人加入他的世界,一直独自求索寻找。横刀,并不夺爱,刀锋虽利,并不伤人,这样的结局倒也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