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大学里的学生组织是个坑,没有多少人是能够明明白白地出来的,
这句话对了一半
几乎所有加入过学生组织的同学,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无一例外,都会问自己同一个问题——“我到底从中获得了什么?”
而往往他们的答案也是同一个
“不知道”
其实大多数人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而是不明白自己得到了些什么,故而他们心里会产生一种一无所获的感觉,乃至于会出现一种奇怪的论调——“学生组织无用论”。
在这种论调下,学生组织是官僚,机械的。是用于消磨时间 而不能真正学到东西的。
但其实这种论调和他们始终不能给自己过去所做的下一个结语,本质上有着相同的原因。他们似乎一直都没有搞清楚一件事情,学生组织于你而言到底有用还是没用,坑还是不坑。关键在于你,而不在于学生组织。
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找到学生组织正确的打开方式。
如果你不想当初热血满满地想去加入学生组织,最后却落得个铩羽而归的下场的话。
不妨可以听听看,我认为的,学生组织的正确打开方式。
有一句俗不可耐但又一针见血的话,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我觉得就是心态。 但多人来到学生组织抱着的,却是一种焦虑躁动的心态。这种心态有一种说辞,叫做“虽然我不懂,但是我会认真努力地学” 这话乍听上去,其实挺好的。让人听上去有种很上进努力的感觉,但是演变到一些情形的时候,却变味了。
“师兄师姐,这份文件我不懂怎么处理啊,你教我可以吗”
“可以啊,这个要这样做….(省略n字)”
“师兄师姐,这个视频要怎么剪辑啊,你教我可以吗”
“好啊...你让师姐先看下怎么做…(省略n字)”
“师兄师姐,这篇稿子要怎么写啊,你教我可以吗”
“.……”
不知你发现没有,很多人所谓的那种学习的心态。很容易变成一种过度依赖的心理。什么意思呢?就好比我们打游戏想要快速通关一样,你会去找大量的通关秘籍和攻略,在学生组织里,想要快速完成工作,寻求的通关攻略就是询问我们的师兄师姐,然而往往快速通关你只是会觉得爽而已,不能学到真正有利于你的东西,而且这正好与你一开始抱着的那种“我为学习而来”的心态是相违背的。
如果你真的是想从学生组织里学到东西 。
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在中学时候已经养成的那一套“就算我不懂但是老师会给讲解会给答案”的思维”。学会自己主动研究,给出一件事情的解决方案。
像前面提到的“处理文件,剪视频,写稿子”这种带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在网上其实已经有很多的大神,可以给你很多的方法,技巧,真的不需要一有不懂就跑去问师兄师姐。
其次就是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给出你的“advice”(建议)而不是“opinion”(意见)真正在工作的时候 =,你会发现其实反对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却很难。 因为反对并不需要付出什么思考成本,往往只要你不喜欢总会找到理由去反对??商岢鼋ㄒ槿赐枰闼记跋牒?,这对于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很多大一新生来说,是很费力的一件事情,但也正因为它费力,你才能从中习得更多。
不要去急着去否定工作的意义,而是从中去寻求积极的意义。在学生组织里面工作,免不了的要去做一些与本职工作无关的琐碎活。笔者就读于一间男女比例失衡的大学。那在组织里往往就要承担一些粗活累活。一开始我会很反感这种工作,因为毕竟我来到这不是想来做苦力的。
但是慢慢地我发现 尽管这种工作很琐碎烦人。但是要做好却不容易,比如说搬凳子布置场地这么一件事??瓷先ズ芗虻ィH死纯床还且诜耪刖秃昧?。但其实,你却可以从中去想很多有意思的问题。
“怎么样摆是最快的”
“要怎么样分配摆放的位置”
“在什么样的时间点去摆放最合适”
往往思考解决这些问题,会让你在每一件看似无聊烦人的事情中找到有趣的意义。这就是我建议在座各位新生的。与其抱怨自己所做的事情无用 不如先把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沟通
有人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此话不假。而且坦白而言,大学往往就是小社会,所以人情在大学里是怎样也绕不开的,在学生组织里面尤甚。人情一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而面对学生组织里面复杂的人情。沟通则显得尤为必要。
一般来说,大学里的学生组织选人基于三个主要的维度能力,态度以及情商。但这三者往往是不可兼得的。所以你会看到在一个学生组织里面,会有能力很强但态度一般的人,也有态度特别好但做事考虑不周的人。但往往受人欢迎的是那些懂说话的人。这里的懂说话不是指那些溜须拍马之辈,而是真正懂得换位思考的人。
举一个在大学组织里常见的情景—写策划案。
能力高者会这样说“我认为这件事情应该怎么怎么样”
态度好者会这样说“关于这件事情我可以做什么什么”
而懂说话的人会说
“你们都说得在理 再想想哪里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看到其中的差别了吗 ?
懂说话者会让别人说话。
这就像是蔡康永在《说话之道》里面说过的那样
聊天时每个人都想谈自己。当你想要被别人喜欢的时候,你只要把别人放在你自己的位置上想,那就轮到你来扮演这个“最上道”的朋友了,扮演这样一个朋友,最高原则非常简单:“尽量别让自己说出我字”。听起来很容易,但你可以试试看,跟朋友聊天十分钟,不要说出我字。对,就是不要说出我字,每次想说我字时,都改成你字或是他字。你会发现这十分钟里面,本来不断说着,我昨天,我觉得,我买了这些句子的自己,忽然变成一个不断把话题丢给对方,让对方畅所欲言,超级上道的人。
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说会让你更清楚明白他人的想法,减少不必要的隔阂和误解。
再者,不妨听听不同的人说的话。
很多人来面试学生组织的时候 被问到为什么想来参加这个组织时。有一个得票率很好的答案“增长见识”,那所谓的见识到底是从何而来呢?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你在组织里所认识的人。在学生组织里,不乏有很多是在不同领域有着才华的人。他们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体验,然而很多人来到一个组织里,却很少去与除本部门外的其他人交流。这实际上就错失了一次很好的增长见识的机会。
感情
前面说了很多比较干的话,下面我们来说说故事。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吧 “当离开之后我到底从中得到了什么”
“友情”
一年前,我来到这个学校,心里其实是失望的。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更没有任何一个中学同学跟我一起来到了这所学校。难过,失望,压抑充斥在我的脑海里。
直到,遇见他们的那一刻。世界才变得有些不一样。
但跟所有美好的故事的开头不同。
那其实是在一个普通地不能再普通的晚上
一个腼腆的新生正低头走路回宿舍却被一群穿着绿色衣服的师兄师姐堵在了路上
“同学,我是校xxx的,我们负责xxx(省略n字),你感兴趣吗”
“哦…好…师姐好…”
“不用急 先拿着这张报名表回去看看顺便问句 你是哪个学院的”
“噢好…我先看看…啊我是xx学院的”
“跟师姐一个学院啊 那你一定要来参加我们的面试师姐记得你了!”
后来我从别的地方知道了,那个师姐对每个新生都这么说。
可我去了 。
参加了第一轮的面试,一对一的。除了眼前的师姐,没有旁人。还挺自在的,顺利地进入到了第二第三轮面试成为了预干。当了预干之后虽然有了更多机会跟别人说话但也不多。
直到那一刻为止,在我的心里,依然觉得这是一个人的大学。
但我发现我错了,因为遇见了你们。
温柔的师姐,酷酷的师兄,以及5个逗比。
在一个部门里成了一家人。
记得第一次过男生节的时候,起初我并不知道大学里所谓的男生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后来 那天晚上我们几个男的喝到了一大碗满满的玉米排骨汤,是3个女生瞒着我们动手做的。 这时我知道了。
一次我们5个一起动手做水果酸奶给师兄师姐,那是我们第一次做啊。个个都手忙脚乱的。有的材料还是放学了跑去买的,忙忙碌碌了一下午,结果还是煮少了。但是看到师兄师姐那个惊喜的表情,觉得一切都值了。
有两个逗比的生日是在寒假的,我们没办法帮他们当面过生日,那就隔空吧,我们6个分别拿着纸。在上面写上“xxx,我在xx祝你生日快乐”的字样。我记得当天早上的朋友圈简直是被我们刷爆了。
还有每周二晚上的例会呀。说是例会其实本来任务很快就可以交代完了的, 但是我们就是喜欢留在那里聊天吹水。不为什么,就是觉得很开心。
开心 足矣
前面提到了很多,我认为的,大学学生组织的正确打开方式。但是那些都事关功利,而不关乎情感。我以为,抱着想得到什么的心态来到学生组织其实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心态。
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待身边的人,付出其实比得到,来得更加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