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跟徐姐约好一起共读这本书,半个月时间读完,比1月份读书效率高。通读一遍、摘录笔记、交流、记录,印象更深。
? ? ? 阿德勒原本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成员,但是两人后来因观点对立而导致关系破裂,于是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原来,阿德勒不是弗洛伊德的弟子。
? ? ? ? 1.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一个人不想出门,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也不存在什么心理创伤。
? ? ? ? 这个观点与之前接触到的“原因论”有很大的冲突,阿德勒的“目的论”更相信人的潜能,他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力量的,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无穷的。
? ? 2.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是因为你在不断的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 ? ? 所以说,很多时候,你的不幸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缺乏勇气,缺乏改变的勇气。
? ? ? 3.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 ? ? 初次读到这里我有点惊讶,甚至有些不理解,细想,确实如此,“烦恼源于人际关系”,幸福也源于人际关系,所以,每个人,都免不了与他人的连结,减少期待,拥有不怕被别人讨厌的勇气,把捆绑在身上的“绳索”一点点松掉,会更自由。
? ? ? 4.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个体分离开来,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 ? ? 从这个角度来讲,父母要放下孩子的课题,孩子也要放下父母的课题,夫妻之间要互相放下对方的课题。联想到张德芬老师书中提到的“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各自做好自己的课题,不妄加干涉,矛盾就会少很多吧!
? ? ? 5.关于以育儿活动为代表的一切与他人的交流,阿德勒心理学都采取“不可以表扬也不可以批评”的立场。表扬这种行为会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鼓励和援助就是横向关系的人际交往。
? ? ? 这里对表扬行为的理解很有启发性,如何分清“鼓励”和“表扬”,还得在实践中不断练习。
? ? ? 6.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幸福就是“贡献感”。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及贡献感就可以。
? ? ? 接纳力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修炼的课题,自我接纳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平凡并不等于无能,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关注“可以改变的”,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这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 ? ? 7.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粉笔画的实现,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 ? ? 联想到一行禅师的《正念的奇?!?,、联想到《非暴力沟通》里的“临在”,还有格式塔里的“此时此刻”,都在告诉我们,认真而又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过好每一个“此时此刻”,才是“活在当下”。
? ? ? 徐姐问我这本书是不是有点理想化?确实,能下定决心改变,做好其中的一点,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读书让我们“知道”,从“知道”到“做到”,还有很长的距离,愿与志同道合的你一起践行,让我们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