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一般只考虑两件事:
这东西有没有用
价格能不能接受
能做到充分考虑这两点,已经不算冲动消费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买回了一大堆被闲置的物品。
我搜索了一下,以下是很多人买过都会后悔的东西:Kindle阅读器、面包机、扫地机器人、跑步机、运动相机、单反相机、空调扇、跳舞毯、吸尘器、口琴、吉他、豆浆机、公路单车、各种书籍、甚至某些宠物……
这些东西之所以被闲置,而不是直接丢掉,其中一个原因是:这玩意还挺贵的。
没错,买之前我们明明看了大量评测,被强烈种草,才买回来的。为什么到手拍照发完朋友圈,就再也不想用它们了呢?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来破解这个难题的,接下来我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公式,你可以根据这个思维方式,轻松设计出属于你的购物指标。
我现在买东西,已经很少买到后悔的了,因为我有两个私人购物参考指标:快乐值和后悔系数。
购物硬指标:快乐值
快乐值=购买1小时快乐,所需要花费的金钱
计量单位是:小时/元
举个例子,喝一瓶3块钱的可乐,可以让我快乐1个小时,可乐的快乐值就是3小时/元,——1小时后就算没喝完,可乐也不冰了,气泡也跑光了,再喝就没有那么爽了。
买一部5000元的新手机,我大概可以开心半年,半年后就习惯、适应了。这半年里,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大概是6个小时,共计1000个小时左右,那么5000除以1000,这部手机对于我的快乐值是5小时/元。
吃一顿自助餐,假如价格是80元,一顿饭大概是1小时,而且往往吃半个小时就开始饱了,后面再吃也没那么爽了。所以,吃自助餐的快乐值,是80小时/元,原来吃自助餐是那么贵的!
买奢侈品,假如是一万块的包包,可以爽一个月?每天带着上班8小时,快乐值40小时/元。原来吃自助餐是那么贵的!比奢侈品包包还贵!
独自出门旅行三天,打折机票加餐饮全部加一起3000,但是这份快乐至少能让你快乐10天,甚至多年后回忆起还觉得有意义,我们就按10天计算,不过得扣去睡着的8小时一共160小时,快乐值大概是18小时/元,比吃自助餐便宜多了。
有了这个衡量标准,当你想买个1000元的果汁机时,你想想果汁机你能坚持使用多久?一个月?每天榨果汁?一杯果汁就算能带给你1个小时的快乐,一个月就是30个小时,1000除以30,果汁机的快乐值竟然要等于33小时/元,还没算你买水果的价格,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是天天都要喝果汁的人,买这个果汁机,就有点奢侈了。
说完了快乐值的公式,现在说说我常用的第二个购物参考指标——
欲望剪刀:后悔值
后悔值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参考标准,从1-10
在购物前,凭主观意识打分
喝可乐,虽然很爽,但是会胖,后悔值是7;
买跑步机,再怎么懒,也会偶尔跑跑吧?平时还能当晾衣架呢,再不行还可以送人嘛,后悔值是5;
去旅行,几乎不会后悔,除非在景点冲动消费了,后悔值是3;
吃自助餐,一口吃成胖子,后悔值是9,但如果是社交目的去的,后悔值可以降到3……
学会使用“后悔值”,可以快速判断一件东西该不该买。如果买之前,你都觉得后悔的可能性很大,那这个东西,就不应该买回家了。
最后,在购物这件事上,我们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出更多的参考维度,包括:麻烦值(买回这个物件后引发的麻烦程度)、耐久值(能用多久)、维修值(是否需要每年保养)……比如你想养一只宠物,买之前就要想好,你能接受终将送它离开这个世界的悲伤吗?
我干过一件很愚蠢的事:有一段时间,我拼命买书,几百几百地买回家,有些书翻开看了几页,有些甚至连塑封都没拆开。这些书放在家里,渐渐地书页泛黄,积攒灰尘,我开始断舍离,丢掉了一部分已经不符合我三观的书。再后来,我找到卖二手书的网站,把辛辛苦苦买来的实体书,包括那些全新未拆封的,二手卖了出去。
这个过程中,我曾经一度以为我拥有了这些书,但实际上,最后它们要么去了回收站,要么去了旧书店,我只不过是一个临时保管员,还是自付费的保管员。
我们花钱把东西从商家那里带回家,并不等于就拥有了它,我们得到它以后,还同时得到了它带给你的麻烦,以及你开始失去它的过程。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学会如何筛选真正的必需品,而不是沦为各种物品的临时保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