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十几年前的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被捧上神坛,这部电视剧以改稻为桑为切入点,塑造了严嵩,徐阶,嘉靖,海瑞等一批经典人物。很多人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搞不懂浙江人为何反对朝廷改稻为桑。
首先我们知道,明朝中晚期由于边事吃紧,粮草紧缺,而守边将领携兵自傲,双手一摊就向朝廷要钱,否则就出兵不出力。而且号称上万人的军队,实际上只有三五千个兵,吃空饷现象很普遍。但朝廷也没办法,省吃俭用往军队投钱,几百万两白银丢下去,连个水花都没有,因为大部分都被层层克扣了。
要知道明朝官员工资极低,就以海瑞为例,一方县令竟然养活不起老婆孩子。以至于当时人们耻于从政,很多没有油水的职位经常没人干。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官员就想歪门邪道了,虽然工资低,但明朝的贪官可不少。
明朝灭亡前,崇祯皇帝向官员借钱发军饷,结果官员纷纷哭穷,崇祯只好哀求众卿,有官员架不住只好一边哭一边说回家找老婆要钱,最后才勉强掏了几百两银子。事实上李自成攻入北京,从这些官员家中搜出金银千万两。
朝廷没钱发军饷怎么办?只好打老百姓主意。明朝前期海洋贸易还不错,但后来由于倭寇以及收不上税的缘故,就闭关锁国了。历史上中国都是小农经济,以农业税为主,盐铁税为辅,商税一直得不到解决,干脆一禁了之。这就断了沿海百姓的活路,闽浙地区多山少田,轻农业重商业,如今只好被逼的落草为寇??蠢坊岱⑾?,那些海盗倭寇,实际上大头领都是中国人。
明朝中期虽然有过短暂的开放海禁,收益也不错,当时有一半商税皆来自于市舶的说法。但当时北方用兵,朝廷甚至把戚继光都调到了北方,无暇顾及东南沿海,再次一禁了之。
于是浙江老百姓这时只有当海盗和种粮食两条路,但嘉靖皇帝在严嵩的建议下决定实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就是把稻田改为桑田,发展纺织业,做丝绸生意,和农业相比,纺织业收益更好,皇帝和首辅都觉得可行,为了推广桑业,朝廷还推出了惠民政策,桑农三年免税。另外即使土地可能被简并,但是大地主不会自己种田,还是要雇佣这些桑农,所以桑农不用担心失业。
但结果打脸了,浙江百姓闹事,反对这一政策。政策可能是好的,但是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却无法接受。中国农民向来都是小农思想严重,如果有田种,有饭吃,就宁愿老婆孩子热炕头得过一辈子,不可能承担风险放弃稳定收益的稻子而去种不能当饭吃的桑。
另外老百姓也知道,种粮食能养活自己,命掌握在自己手里,而种桑就不一样了。因为老百姓没有议价权,都要听政服和大户的安排,桑农的权益谁来保障?老百姓知道,官绅的屁股永远不会和自己坐在一起,所以坚决反对改稻为桑。
老百姓想的是如何生存,而内阁和嘉靖想的是出口丝绸,充实国库,然后就有钱发军饷和处理灾害了。
嘉靖皇帝当然是知道贪官和老百姓的矛盾的,但是帝王只分利弊,不谈对错,也就是所谓的肉食者鄙,他认为牺牲一小部分百姓的利益来换取对外战事的优势是值得的。
海瑞和王用汲是典型的清官无用,因为他们虽然?;ち说钡氐陌傩?,但是国家还是没有余力抵御北面和东南沿海的外族入侵,更多的百姓会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这也就是嘉靖所说的黄河水浊,长江水清,但不能偏废,悉以用之的道理。贪官清官都要用的歪理先不论,我们就看看秉持此理论的嘉靖做了什么。
改稻为桑可以充实国库多少白银?理论上是500多万两。但是嘉靖皇帝为了修缮宫殿,用去了多少白银?700万两!
大明一年的税收是几千万两,而皇族是不用交税的,这些税都要从百姓身上出,但现实很荒谬,皇族占据了天下一半的耕地,一亿百姓占据剩下的土地,正所谓贫者无立锥之地,吃不饱饭的百姓要么成为了大户的农奴,要么成为了流民,事实上明朝就是亡于这些农奴流民之手。
细细分析,发现改稻为桑这种看似利国利民的政策之所以被百姓反对,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朝廷没有发现(也有可能是刻意忽略)根本矛盾,问题不在于种稻种桑,而在于不管皇帝,官员,乡绅,各方势力都只为自己考虑,想着如何动用权利从百姓身上攫取利益,逼得百姓生不如死,而老百姓只想安稳的活着。
其次上层和百姓是陌生的,和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一个道理,嘉靖和官员只想着农民种桑收益高,对国家有利,却不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对于只想活命的百姓来说,吃饭才是第一要务,民以食为天,要是朝廷能保证桑农权益,百姓自然愿意种桑。
再次是封建官僚主义的荼毒。领导说九点开会,经理说八点必须到场,主管要求七点准备完毕,组长要大家六点就出发。执行者只想着取悦上层,凭着权利欺压下层,剥夺下层权益,再好的政策也变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