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久,一个朋友,从乡下给我带了点全麦面粉,她说是一个亲戚送的,叮嘱我,自家种的小麦磨的,很好,自己吃。
今天,有很多剩饭,打算用蒸锅加热,偶然想起朋友送的面粉,弄了些麦疙瘩,倒在饭上一起蒸。
实在太好吃啦!于我而言,最主要的,还是那一份情怀,那渐行渐远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占据了我的脑海。
农历5月,麦穗的颗粒,逐渐饱满;麦杆挺直的身躯,越来越不堪重负,最后都低头弯腰,谦逊地向着大地。先前浓绿的麦田,渐渐泛黄,后来,就是黄澄澄,金灿灿的一片。
阳光洒在麦田上面,泛着点点白光,有些耀眼。
麦粒已收浆,麦秆已枯黄,麦子到了收割的季节。
家乡是山区,种植、收割,一切都是人工。
早早地,父母就把军用水壶,灌满茶水,带上镰刀,背着“锅架子”(一种用两根有弧度的竖木,中间钉有几根横木,前有背带、后有用于捆绑的绳索,专背柴、禾等的工具)去收割麦子。
收割麦子,实在是个艰辛的活儿。
天气闷热,衣服、裤子,被汗裹挟着,麦芒刺得浑身发痒,尤其裸露的手臂,更是遭罪,时不时会被锋利的叶子边儿,剌出一条条口子。
孩童的我,作为姊妹中的老大,自然也要出一份力。外婆做好简餐,用碗装在竹篮里,我送去给地里劳作的父母。到了麦田,我会把掉落的麦穗,捡拾起来,也不少,要珍惜粮食,“粒粒皆辛苦”啊。
不由想起白居易的诗句,很是应景: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竹筐?!?/p>
夏天雨水较多,有时,遇到接连几天下雨,大人很是忧心忡忡,未能收割的、成熟的麦子,会在地里发芽。
有时在晒麦,天突然变脸,乌云压顶,大人、小孩,忙着收院坝里晒着的麦子,真是“鸡飞狗跳”一阵忙乱。
新麦子磨成面粉,大人给我们烙饼吃,最多的就是每每蒸饭(那时没有电饭煲,都用甑子蒸饭)时都会拌上一些麦疙瘩,一起蒸来吃。
凑上去闻一闻,一股带着阳光和土地的清香味儿;嚼在嘴里,绵绵的,很有嚼劲,慢慢地回味,有些醇厚香甜。
陶醉地闭上眼睛,很是享受。
童年,生命中最灿烂、纯真的一节,也是人生路上,最青葱鲜嫩的一段,难以忘怀;还有记忆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吃麦疙瘩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