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一些让自己很纠结的情况?
好比别人让你帮忙的时候,你帮,心里不情愿;但不帮,心里好像又会有点愧疚。于是很多时候,宁愿牺牲自己的时间,也要满足别人的要求。
甚至更糟糕的是,有时候你主动的付出并没有换来对方的感激。他们不是觉得你这种付出是应该的,就是认为你的牺牲并没什么大不了,从不把你当回事。
你一边纠结自己应不应该对别人太好,一边又不忍心拒绝别人的要求,总是逼迫自己一直做着“老好人”的角色。
为什么你会有这种纠结的心理呢?
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尺度”的问题。
什么情况下应该要对别人好,什么情况下又要自私一点,心里一定要有一把“尺”去度量。
怎么把握这个交往的“尺度”,不仅仅会影响到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的个人利益。
除非你一直活在孤岛里,跟任何人都扯不上关系。
你是不是有种“老好人”的心态?
任何人际交往,最基本的一个前提就是“尊重”。
你与他人在互动过程当中所有的一言一语,都必须建立在这一点上面,概莫能外。缺少了尊重,看你不顺眼我就开骂,觉得你长得丑我就指指点点,这种关系,并不是人际交往。
但是尊重,也要有一个“尺度”。一旦你的言行超过了这个尺度,说不定你就有可能变成“老好人”了。这样的一种“尊重”,很容易导致“老好人”的身份出现两种形态:
1,非??粗厮说男枨?,过分为别人着想,无形中带给他人心理压力;
2,一直压抑自己的需求,过分迎合对方,弄得自己经常产生心理压力;
很多男生追求女生的时候,又送东西又做工人之类的,就是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后他们这些“善举”,只能为他换来一张好人卡。
而很多不懂拒绝的人,在面对他人的要求时,一而再再而三牺牲自己的个体利益去帮忙对方,这就是属于第二种情况了。
这两类“老好人”,出发点尽管是好的,只是无法把握好“尊重”的尺度,于是就很容易弄得自己左右为难——不做好像不好,做了更是不好。
如果在你面对某些需要你付出的情况时,有产生这种纠结的心理,那么你可能已经拥有了这种“老好人心态”了。
为什么你会有“老好人”这种心态?
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做“好人”,却并不需要我们做“老好人”。
怎么区分两者呢?
当我们做“好人”的时候,我们是处于一种“弱需求感”的心理状态之中的。这件事我能够帮上忙,皆大欢喜,事后的称赞能满足自己一点虚荣心当然很好,但深藏功与名也没问题;而帮不上忙,也希望对方能够妥善解决,不会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耿耿于怀,自我怀疑。
然而,当我们做“老好人”的时候,我们就是处于一种“强需求感”的心理状态了。一个男生拼命对一个女生好,是因为他希望得到她的认可;而你明明知道某些人的要求并不属于你的责任,你还经常去帮忙,那是因为你不想让自己在这段关系上,留下“污点”。
也就是说,在老好人的心里,会对自己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存在着一种“恐惧感”,生怕自己做出“不好”的行为,会给他们造成一些不愿意见到的结果,诸如不被他人认可,受到别人指责,自己的形象受损等等。
这些结果,一般人都会在乎,只是老好人,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行事原则那样,指导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为了减轻这种恐惧感,避免冲突,让结果维持在自认为“正?!钡淖刺蔷突岵欢锨科茸约喝≡盟?,以此获得心理安慰。
“取悦症”,就是老好人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思维、情绪和行为三者错位构成的人格认知障碍症。
当思维产生认知扭曲,而导致情绪陷入恐惧状态,最终就做出了取悦的行为。如果没有及时介入有效的制止措施,这种症状就会越演越烈,直至自己上瘾。
因为患上“取悦症”的老好人,一般都会有以下三种特质:
1,自信心不足,自我价值定位不恰当。
由于对自身价值并不认可,而又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肯定,于是就只能通过做好人这种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来获得他人对自己价值的认同感。
做好人,就是一种让自己显得比较有用的做法。当一个人无法确切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时,最快获得他人认可的方式,就是对别人好。这一次不认可,下一次再来;下一次不认可,下下一次再来。不断重复,好像赌博一下,形成习惯而上瘾。这种“善举”,一旦做多了,就会给人“作”的感觉。
2,心思敏感,比较在乎别人的评价。
一个喜欢做“老好人”的人,一般都比较在乎自己给他人营造出来的外在形象。生怕自己稍微不小心,就把这个形象给“玷污”了。
这类人心思非常敏感,被不礼貌的陌生人无意说两句,都难受得要死,更何况这些不好的言语是出自身边的人?为了维持这个看似完美的形象,只能不断通过做好人来堵住别人的嘴巴。因为我这样做好人你都指责我,那我就很委屈了,我错就错在对你太好!为了证明我没错,我就继续对你好。
3,交往边界不清晰,容易好心办坏事。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个交往边界,我们的行为举止,会根据这个边界,而有选择性地做出相应的举动。情侣之间的边界跟朋友之间的边界,尽管有重叠的地方,却不会完全一样。
而那些热心的“老好人”,往往分不清或无视这种边界,用超出彼此关系需求的好意,去为对方付出,以此获得一种让自己安心的感觉。一旦没有做到自己的“善举”,心里总是不舒服,逼得自己一直做下去。这就给对方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这三种心理因素,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当中,由于不愉快的个体经历和不恰当的家庭教育,而慢慢形成的。正是这些心理因素,从而驱使那些“老好人”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想法,不断地为别人付出。
试问这样“善意”的付出,做多了之后,谁能够把它当回事?“宠坏”了别人,也委屈了自己。
那怎么做,才能够让自己从一个“老好人”,变成一个正常的“好人”呢?
以下这四点你最好要做到。
一,掌握交往的尺度
凡事过犹不及,人际交往的尺度亦然。
但“做好人”这个尺度应该要怎么把握呢?有四个指标可用作参考和判断:
1,彼此的关系;
2,责任的归属;
3,次数的多寡;
4,付出的方式;
这四者,是由上至下牵制住的,前面的因素决定后面的因素,千万不要把顺序搞混,本末倒置。当你想对别人好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行为嵌入到这四者之中思考。
例如你女朋友下班,你每天主动开车接她回家,这种举动,算不算老好人?当然不算!
因为你们是属于亲密关系当中的情侣关系,而且作为男朋友,你有责任?;づ笥训陌踩敲疵刻旖铀丶?,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举动,多多也益善,做得少说不定女朋友还会抱怨你不爱她。除非她不希望你这么辛苦,或者你太忙有其他原因而无法兼顾了。
但是,假如你女朋友不够爱你,就是彼此的关系还不算很浓厚,她又不希望身边的“护花使者”就此销声匿迹,那么你每天这么努力接她下班,可能就会导致她烦心了。这一点只能靠你自己去识别。
而你每天接她回家的人,不是你女朋友,是你心仪的女生,那这种举动,又算不算老好人?肯定是了。
因为你们只是普通朋友的关系,而且接对方下班,并不是你的责任;你做,只是一种义务行为。对方就会对你这种超出关系界限的善意举动,而产生某种心理压力。
记住,不要混淆责任和义务之间的含义。属于你责任的事情,你最好要做;而属于你义务的事情,你可做可不做。就好像让座,我上班累了,坐公交车想睡一会儿,没有主动让给老人家,能怪我吗?让座只是我的义务,不是我的责任!
回到接心仪女生下班这个例子上,这种义务的举动做多了,很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
一是对方觉得你烦人,故意避开你;二是把你当成免费劳工,对你的付出已经习以为常,而不会重视你的善举。在这种情况下,你最好要减少“做好人”去接女生下班的次数了。
除非,对方和你出来吃喝玩乐后,每次都是你送她回家,那这就是你的连带责任了。毕竟她出来和回家之间,跟你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你把这件事当成是自己的义务行为,而不去做,丢下女生一个人在街边等坐滴滴回家,我想你还是继续单身吧!
最后是付出的方式。例如父母关心孩子,前三个指标完全可以满足,然而一旦你关心的方式,超出对方的心理需求,这种好,就不会太好了。
这种根据彼此关系走向而采取相应行为的认知,一定要掌握好。
二,给自己设置止损点
人际交往中每段关系的发展,通常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期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摸底或者试探的过程。
既然良好的人际关系,少不了自己去做“好人”,那么我们为别人付出的善举,就要根据自己试探或摸底后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了。
其中一个调整,就是给自己设置止损点。
例如陌生人不小心落下了手机,你帮他捡起来,这是举手之劳;你出去拿快递,室友拜托你顺便帮他拿,这也是举手之劳。
如果陌生人进一步让你再帮个忙,只要这个“忙”依然维持在举手之劳这个范围内,你大可以再帮一次。否则,你就要停下来,止损。因为你从陌生人身上获得的反馈信息,就是对方竟然拜托你帮忙做一些不属于陌生人关系要做的事。例如让你帮忙照看行李箱。
同样,如果室友让你帮的忙,依然维持在顺便去做这个举手之劳的范围内,你继续去帮他忙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这种事的次数超出很多,你就要止损了。因为你从室友身上获得的反馈信息是,他好像对自己去麻烦你这件事,并没有感到太多的不好意思。
设置止损点,就是为了避免投入过多的成本在这种行为上。否则发展下去,你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做“老好人”了。
根据对方的行为反馈而设置止损点,是最灵活和最有用的方式。
你请了别人吃了三顿饭,别人连一顿饭都没有提起要请你吃。这个反馈信息,已经足够你止损了。
不管是你主动请别人吃了三顿饭,还是别人主动让你请他吃三顿饭,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停止投入。
前者要根据前文说的那样做,由于你们只是普通朋友的关系,请对方吃饭并不是你的责任,那这种事情不要做太多。而后者就是你已经付出了三次,对方给你的反馈信息,却并没有任何表示,那么请吃饭这种举动就不要继续做下去了。
而止损的方式有两种:
1,设立回报机制;
2,拒绝对方要求;
所谓“设立回报机制”,就是你也要让对方对这段关系有所投入,回报你的善意。
好比你请了对方吃了三顿饭,对方毫无表示,那么当你再次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就要跟对方说:“我请你吃了这么多次的饭,这次应该是轮到你请我吃了吧!”或者说:“那个问题你可以帮我解决一下吗?看在我请你吃饭这么多次的份上,你不会拒绝我吧!”
这不是斤斤计较,而是要让对方也要意识到,他在这段关系当中的角色,不能一直是“享受者”,同时也要是“付出者”,这是让彼此关系进入良好互动的前提。对付贪得无厌的人,设置回报机制,是非常有用的方法。毕竟被借钱的人,永远比去借钱的人,更在乎彼此关系的走向。
所以,不管是让对方请吃饭,还是你遇到难题需要对方帮忙,不要不好意思,尽管开口向对方提出要求吧。设置回报机制,就是让对方对这段关系有所投入。如果对方不愿意投入,那么继续对他好,就不是你的义务,也没必要了。
这时,你就需要用到第二种止损方式:直接拒绝对方的要求。
三,不要害怕冲突
老好人最害怕的就是与人发生冲突。而拒绝,就是一种隐性冲突。
有时有些义务行为,你不做,或许会给你带来非议。别人会指责你说:“帮一下又要不了你的命,用得着这么无情吗?”
这种指责,会让老好人感到心里难受,然后滋生出前文谈及的那些心理,从而做出妥协,继续做好人。
你要给自己设立底线,如果对方的要求超出你的底线,你就要勇于拒绝。牺牲一点面子,比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根本算不了什么。
好比对方的指责是建立在你已经帮了几次忙的基础上,那么你就有充足的理由反驳了。如果不是,就要跟对方明确彼此的责任归属;不是你的责任,你就坦白说明不愿意帮忙的理由,甚至用借口推搪对方。
在社交环境下,不好意思去拒绝对方,一再降低你的底线,只会让你变成一个没有原则,容易被欺负的人。
四,建立个人价值
没有自我价值的人,才渴望通过做老好人去证明自己。
当你建立自己的价值后,你的帮忙,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展现。这种价值,你愿意展示出来,你就做;不愿意,就随时拒绝。因为你没必要再向那个人证明自己什么。就算那个人不称赞你,你的价值也依然都在。
一个有价值的男生,跟喜欢的女生出去玩,就算对方迟到,也会敢于“怼”她:“你再不来,我就要张贴寻人启事了”,而不是唯唯诺诺地说:“迟到没关系,你迟到多久我都会等你的?!?/p>
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的那样:“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感恩,那么就是自寻烦恼。被人需要,胜过被人感激。与其让对方感激你,不如让他有求于你?!?/p>
当你有能力被他人需要,这时,你的“好”,才会真正获得别人的尊重。
毕竟,你的尊重,不是通过做好人“求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