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都有同样的感受,抚育尤其是教育孩子真心不是件容易的事。
2岁左右的第一叛逆期,什么都说“不”,什么都要他自己来,不随心意就大哭大闹,让我们一个头两个大。相比之下,幼儿园是最舒服最轻松的时候,至少对我而言,没有学业压力,在宝贝心中,爸爸妈妈、老师都是真理的化身,基本是容易沟通配合的。上小学后,日渐繁重的学业成了我们和孩子都需要不断适应的矛盾焦点,而三四年级后孩子的自我意识通过不断的“为什么?”、“凭什么?”、“不公平”呈现在我们面前。遵守规则与满足孩子需求间的矛盾,玩耍、喜好和学业间的时间冲突,我们的内心期待和孩子自身发展间的不平衡等等,都会让我们陷入困惑,两个都有很强自我意识的大人不见得难以沟通,一个刚开始有强烈自我意识并认定自己已经是大人,一切都希望按自己的想法做的孩子和一个希望给予孩子更多经验指导,让孩子的路走得“更正确”或“更容易”的大人间却总是容易产生斗争的火花,而我们往往就是那样的大人。
早上,小妮给到爸爸作业签名,其中英语作业中有一句短语,小妮的中文标注的是“一年的结尾“,爸爸就指出这个可以翻译成“年终”,小妮似乎是本能的反应,表示她们老师就是这样教的,爸爸的建议被不太友好的弹了回来,不由地激起执着的教育纠正之情绪,而小妮也坚持自己的意见,于是早晨小火花四射,两个人都不怎么愉快。
类似的场景时常在生活中上演,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不少,曾经为了让小妮接受自己另一种数学题解法,对她说了一大通道理。最后小妮给了我一句话:“妈妈,你的意见很好,但这次我还是想用自己的方法,下次我可以试试你的方法。”还试图让小妮按我心中的美文修改作文语句措辞,小妮却很认真地跟我说:“妈妈,我还是想按我自己写的样子,因为如果都按照你的改好,交上去的就不是我自己的作文了,我还是希望老师看到的是我的作文?!?/p>
我们总是试图让孩子拥有我们认为的更好、更完美,我们总在无比热情地提出我们的建议,却常常忘了对孩子自己想法做法的真心接纳,尤其是当我们的建议遭到拒绝时,我们是那么不舒服,于是不是与孩子争论还是看上去平和却竭尽所能地和孩子讲道理,其中多多少少有些“权威被挑战,恼羞成怒”的情绪。我们还常用这样的语言开头:“宝贝,你的做法很好……”,并立马加上一个“但是,巴拉巴拉……”美其名曰为尊重孩子婉转提意见,其实当我们在说“宝贝,你怎么怎么好的时候”,心中并没有真正认为有多好,只是一种试图让孩子服从我们意见的技俩、话术罢了。
因为缺乏真正的接纳,没有接纳孩子和我们不同,没有接纳孩子有表达自我意见的权利,所以我们常常无法平静地接受孩子的反对。
我们在教育上总是矛盾的,高标准待孩子,低标准对自己,教育孩子要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的同时,自己却因为孩子的反对意见而心怀不爽。就如要求孩子要注意情绪、学会沟通和解决问题,而我们自己却用大吼大叫、批评责骂发脾气的方式去处理孩子带给我们的问题。
那面对孩子的想法,和我们的建议,怎样的沟通可以让彼此有更好的融合呢?因为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保护主见、独立的看法,也要帮助他们学会接纳更多的可能性。
POA行动力里关于伙伴合作中,用yes……and(是的……而且……)而不是yes……but(是的……但是……)进行沟通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是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生发出积极点”的沟通态度,一种对沟通对象的接纳支持前提下,找出其中价值点,进行观点、方法叠加的沟通方式。记得POA资深专家朱教授在”高效会议”工作坊中有个故事接龙的群体游戏给过我很深刻的印象,后面一个人对前面一个人编纂的故事内容无论多么无厘头、不美好或者咋一听很难接续下去,都要用“是的……而且……(yes……and……)”的方式接续下去,最后每一组都编了一个长长的非常有趣、逻辑连贯的故事,“坏事情也会长出好结局,关键是我们怎么做”,记得教授是这样说的。
和孩子沟通我们也需要运用“yes……and……”代替“yes……but”。接纳孩子的想法,看到孩子想法的价值点或者背后的合理需求,在接纳的基础上共同探讨更多可能性。
比如早上后来我们跟小妮重新沟通了下,先肯定她的表达没有问题,同时询问假如还有更多表达方式并存的话,她觉得还有哪些。小妮自然就提到了爸爸先前的建议。
用“yes……and……”的接纳心态和沟通语言,放下“自己的意见是更好的”的认识,只把它看成是一个不同的意见供孩子参考,他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暂时不接受,在没有你错我对、非此即彼的要求下,尤其是我们放弃权威控制转为平等探讨时,孩子接纳大人的建议便容易了许多。
我想,“yes……and……”的沟通方式不仅仅是为了产生某个结果,更多是帮助沟通个体彼此理解,激发出内在的共鸣,这样的共鸣让我们走得更近,并迸发出合作的无限可能性。
也许,你也可以试一下,让沟通从接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