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知乎和师大办的讲座主题为悄声抑郁,副标题是关注科研人群心理健康。整体听下来还是对抑郁症的科普,第二个部分提到了些科研人员的“抑郁”。
之前听过徐凯文讲现代人的“空心病”,在抑郁症的研究上是大牛。在讲座中,他讲到许多最新的数据并对中美抑郁状况进行对比。蔺秀云老师是师大心理学院副教授。李松蔚和王怡蕊是知乎大牛,经常写心理学科普文章,讲的内容通俗易懂,有趣却也一针见血。
在中国,大家对抑郁症的认识,从不承认自己是抑郁症到一切都是因为你抑郁了,开始不认为是一种病,总以为放松一下,过一段时间就好了,转变为是因为你抑郁了才会有这些不正常的行为和做法。这两种看法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都是一种压力,那么如何判断和更好地帮助他们呢?
1.如何判断?
表现:包括心情低落、对周围失去兴趣、精力疲乏、胃口改变和睡眠方面明显改变等,症状要符合5条以上。
时间:两周以上。
严重程度:社会功能受损,包括生活、工作、学习、上课,是否有影响到自己去做自己原本应该完成的事情。
当出现抑郁症状时,需要及时关注自身,而不是严重后就医。徐老师还提醒大家,不要让抑郁症当“背锅侠”,如果自己做一件事情逃避,有痛苦的情绪时,要冷静判断原因是什么?如果是这件事情不感兴趣,多问问自己热爱的是什么?挖掘深层原因,调整自己。
2.抑郁症可否自愈?
每个人抑郁的状况和原因不同,需要专家进行准确判断。王老师补充,不管临床上抑郁程度的诊断是多高还是多低,我们的求助标准可以比较低,这个求助标准不仅限于找专业的干预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是精神病医生,也包括你身边的人,例如家人、朋友、还有你自己(有没有失败的经验,如何处理,怎么活下来,经验是否可以替换)。
3.药物or心理治疗?
药物改变的是症状,没有改变原因。
心理健康领域的大多数专家对抑郁症的治疗应该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前者缓解抑郁症状,后者解决问题。可能在这样一个理想的模式下,大多数人是不需要终身服药的。如果真的需要终身服药,接纳它有可能就是一个终身伴随我的存在,有时候反而是一种更好应对它的方式。
4.如何避免抑郁情绪转化抑郁症?
接纳和应对,我们具有帮助自己的力量,先去接纳自己的抑郁状况,了解到在高压的情境下,这是任何人都会出现的正常情绪,将它正?;5诙?,关注自己背后的想法,是什么想法造成了抑郁的情绪,辨别不合理想法,例如,“像我没本事做好这个事情”,及时去调整。如果你面临的事情确实是你能力范围内难以解决的事情,应该去调节应对压力和对待事情的方式,比如寻找合作,或者降低期待等。
5.如何帮助身边的潜在抑郁症患者?
生命是不可复制、不可挽回的,最重要的是?;ど肀呷说陌踩蹦愀惺艿轿O帐?,告诉辅导员和他的父母。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在处理抑郁的方面,精神科的医生、心理咨询师都是专业人士,在处理身边同学可能遇到的压力、遇到的危险或者想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帮助的时候,辅导员以及整个学生工作体系也都是专业的,可以做专业的事。
如果自己抑郁了,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对所有人来说,寻求帮助都是毫无疑问正确的做法。了解问题到底在哪里,找到症结,才能知道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不要总想问“我是抑郁了吗”,而是问一下,“我现在到底怎么了?是什么东西导致我现在的状况?”然后才能知道该怎么办。
6.什么导致了科研人群,普遍糟糕的心理状态?
总的来说分为两部分:其一是科研人群所在的高压力的体系本身,它对科研人员的要求很高,带来了高度的压力。其二是被这个系统筛选出来的这些人本身也更可能具有完美主义的一些特质,更具有高焦虑的特质。
导师在高校的科研系统中也有着巨大的压力。而作为学生,很多时候不会以恰当的方式对导师说不;当学生不拒绝的时候,导师有焦虑,学生自然受感染,在这点的思考对学生尤为重要。
最后,活在当下,行动起来。做好此时此刻应该做的事情,是走出抑郁情绪最好的办法,你不知道你未来的人生会如何,但你能知道当下这一秒钟想要干什么,先把这一秒钟的事做好。
附讲座链接及DSM-5?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
好像抑郁了,应该怎么办?(讲座)
https://www.zhihu.com/lives/977592488047849472
DSM‐5 ? ? ? ?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
A.在同一个2周之内,表现出与以往功能不同的改变,表现为下列症状中的5项以上,其中至少1项为(1)心境抑郁,或(2)丧失兴趣或乐趣。
注:不包括明显是由于躯体疾病所致的症状。
1.几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可以是主观的体验(例如,感到悲伤、空虚或无希望),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例如,看见在流泪);(注:儿童或青少年可能仅表现为心境激惹) ;
2.几乎每天和每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活动的兴趣和乐趣都显著减低(主观陈述或他人的观察);
3.显著的体重减轻(未节食)或体重增加(例如:一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或几乎每天都食欲减退或增加(注:儿童则为未达到应有的体重);
4.几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
5.几乎每天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他人的观察,不仅仅是主观上感到坐立不安或动作迟缓);
6.几乎每天都感到疲倦乏力或缺乏精力;
7.几乎每天都感到生活没有价值,或是过分的、不适当的自责自罪(可以是妄想性的程度,且不仅限于责备怪罪自己患了?。?;
8.几乎每天都感到思考能力减退或不能集中思想,或者犹豫不决(可以是主观体验,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
9.反复想到死亡(不只是害怕死亡),反复出现自杀意念(但没有具体的自杀计划),或者有自杀企图,或者已有具体的计划准备实行自杀。
B.这些症状导致临床上明显的痛苦体验,或导致社交、职业以及其它主要功能的损害。
C.这种发作不是由于某种物质(药物)或躯体疾病所导致的。
注:诊断标准A-C代表重性抑郁发作。
注:重大应激反应(例如:丧亲,经济上突遭灭顶之灾,自然灾难,罹患严重疾病或残疾)也可能出现强烈的悲伤、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失眠、吃不下饭、体重减轻等抑郁诊断标准A中的症状,类似于抑郁发作。尽管这些症状也许是可以理解的,或被认为是适当的应激反应,还是需要仔细鉴别重性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与重大应激事件所致的正常反应。作出鉴别诊断无疑需要有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并且依据个人史、表达悲伤的文化模式以及应激事件本身等综合起来判断。D.排除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障碍、妄想性障碍,或者其它特定、未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以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E.从未有过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
注:此项排除不适用于由某种物质和躯体疾病的生理效应所引起的躁狂、轻躁狂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