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邻居家有个小孩,男生,读高中,全班60人他考试成绩基本排名在50左右。有次过年他母亲来找我,问我该怎么办?我说高中课程早已忘光,怕辅导不了他。这位母亲说没关系,不是想让你辅导,我这个孩子不笨,你帮我开导开导他吧,他不听我们的话,但我觉得他很可能会听你的。时间算充裕,就当做个咨询聊聊吧。
跟孩子聊,发现这位男孩不仅不笨,反而应该算是非常聪明。为什么成绩差?因为他大部分时间在玩游戏。他多次和同学组队去青岛、济南参加比赛,不过比赛成绩也是中游。在职业玩家面前,也算不上厉害。
当我跟他聊学业,他嘲笑那些学习好的学生都是书呆子,说他们有的连电脑都不会用,跟他一块玩游戏的时候反应慢、根本就不行;
当我跟他聊游戏,他说那些职业玩家都是从早到晚的玩,一天至少12个点坐着不动而且精神高度紧张,很多人颈椎已经出了问题;
当聊他母亲对他现状不满意的时候,他说别人家的孩子还不如他呢,他也只不过是成绩差,他有同学打架被警局带走的、有成天抽烟喝酒的,跟这些人比,他还不错。
多么有趣,这位男孩不论我跟他聊什么,他都不会表现出消极情绪。
他的逻辑是:
跟学习好的人比,我游戏玩的好,我强啊;
跟游戏的职业玩家比,我健康,我强?。?/p>
跟别的孩子比,有比我差的,我缺点少,我强啊。
所以他可以通过这种“良好的自我调节”,乐观、开朗、健康的茁壮成长。
(2)
我公司每年会做员工年终测评,绩效评定员工的ABCD等级,A是最优,D是最差。被评为D的员工,公司通?;峥悸翘弧T形慌嘌凳π〖忠丫侥瓯黄牢狣,于是我开始跟他做绩效反馈面谈,想听一听他的想法。
结果当我跟他谈起考评结果时,他认为自己课讲得很好,学员反应很不错,自己没有问题,考评结果只是个参考值,我不应该采纳,也不应该太认真。
当我跟他谈讲课学员的满意度指标偏低时,他说这个满意度也存在学员乱打的情况,不可以全信。他实际课堂与学员的互动效果非常好。
当我跟他谈培训师岗位胜任能力的匹配问题时,他说他只有在课程开发这一项上存在缺陷,他的精力都放在怎么做好拓展游戏上,他拓展游戏做的很好。
有没有发现他的逻辑跟案例一的男生很相似?
案例一中的高中生和案例二中的培训师小贾的思维逻辑很像鲁迅笔下的阿Q。
这类人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生活中,永远会往下比,永远会很满足,永远没问题。我这里有缺陷,没关系,跟XX比,我在XX方面还比他好呢,所以根本不算问题。因为没有问题,所以不需改变。因为不需改变,所以许多年后,别人通过努力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而他还是他,依然是他,永远是他。
我还发现有一部分人喜欢拿“短板理论已经不适用”作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说什么现在的社会就是要扬长避短,有点缺点不用当回事。
我认可短板理论在某些情况下不适用。但这种阿Q精神与短板理论无关,阿Q精神是拿自己某一领域处于优势的部分和别人在这里领域处于的劣势比较,让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是人类大脑的自我安慰策略。原理是当人在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自尊水平不会降低,会进行这样一种“下行比较”的动作,最后得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结论。而所谓的短板理论不适用的前提通常是:长板足够长,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短板的短不会影响到长板的竞争优势。
鲁迅先生已离我们远去这么多年,阿Q们却一直都存在。他们永远能找到一个角度往下比,永远很满足活在自己的世界,永远不愿承认自己的软弱和懒惰,永远不愿意付出努力和尝试,永远用阿Q式的思维逻辑来抹杀自己曾有过的梦想和追求。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试图通过文字唤醒那些沉睡的人。而与鲁迅先生不同的是,我并不反对阿Q式的心智模式,也无意讽刺这些阿Q们。毕竟无论是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还是在优胜劣汰的人类社会,一定会有强者和弱者之分。
如果说世界上所有人的心智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阿Q,一种是非阿Q,这两类会互相转化的话。总有一部分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甘愿为人后的人来组成这个社会的底层,他们乐于成为阿Q,需要成为阿Q。你永远也叫不醒这部分装睡的人。另有小部分人能保持一定的清醒,能通过自我调节,持续让自己保持在非阿Q。剩下的那部分人,他们拥有目标却偶尔会迷失、愿意努力却偶尔会迷茫、不甘平庸却偶尔会迷惑。我想唤醒的,正是这部分人。
阿Q还是非阿Q?选择权在你手中。
END
若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点击“喜欢”;若想获取更多好文,请点击“关注”。
提供思想和方法,节省职场人的试错成本和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