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一个朋友,初识时,给人一种生性凉薄的感觉,看似有点不近人情。
熟悉之后发现,她,凡事心中自有衡量,做事,干净利落;做人,问心无愧。
貌似是一种“我不喜欢麻烦别人,不喜欢别人麻烦我”的心理。
这应该是一种非常舒适的社交状态,互不亏欠的感觉。
林语堂说“一个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的人,是会带给人安全感的。”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受“期望中的自己、自我认识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影响,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评价。
在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期望自己是十全十美的吧。
实际上,却经常无限地贬低自己的存在价值。
两者带来的巨大反差,可能会激励着你前进;同时也可能会让自己失去向前的信心,甚至还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这种自我贬低感导致自己总是给“他人眼中的自己”加冠戴帽,想象着自己在他人眼中到底有多么糟糕,落魄。
甚至会觉得自己就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对立面。懒惰、学习不好、没有上进心、没有才艺、不够圆滑等。
自己眼中的自己往往又是“身材不如别人好,没有别人美,眼睛不够大,腿不够长,普通话不标准,成绩不如别人,工作没有别人做得好。”
这种想法让我们无形之中形成一种自卑、胆怯感。这一切不过只是我们在自己与自己较真罢了,非要拿自己跟别人比较。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跟青年说,有个小伙子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每天出门前都要在镜子面前打量三番,换了一套衣服又一套衣服,发型折腾来折腾去,总是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不够帅气;而小伙子的外婆跟他说,在意你的外表的只有你自己,别无他人?!?br>
于我们也一样,我们总是拿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久而久之丧失了自己的标准。
我们可能眼睛不够大,但是我们笑起来足够明亮灿烂,面对他人时足够真诚。
我们可能腿不如别人的纤细,但是我们足够活力健康,更加充满力量感。
我们可能普通话不够标准,但是在交流这件事情上我们毫无压力,甚至更具表达力。
请你相信,你真的比想象中的更加美好。
如果总是以100分的标准去衡量自己,久而久之我们可能会丧失自我。
带着他人的看法生活,我们做事的时候总是不先考虑自己舒不舒服,而是在想不做这件事别人会不会不开心。
带着不优秀的头衔,每次不论是自己错还是别人错,都在一味地道歉,将别人的错一并揽入怀中。
我们也总是对他人宽容友善,对自己越来越苛刻,甚至忽略自己内心的想法。
真正的自信,是不需要与他人比较,甚至是不屑于与别人比较的。
有对自己的认知,有想要做的事,有明确的人生规划;知道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要寻求什么样的伴侣,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
清晰地知道自己走到哪一步了,无需去向他人证明什么,展示什么;只要在用心地生活,真正地做自己,比上一刻的自己好,这就是进步了。
哪怕我不能获得世俗定义的成功,但我活得明明白白、坦坦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