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对鼓励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该任何做到有效鼓励呢?
从鼓励和表扬的区别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鼓励针对的是行为和态度,关注的是行为本身,由此可见,有效鼓励要把握住的重点就是:对事不对人。
2岁的露露想把水杯从餐桌上端到茶几上,刚伸出手,妈妈就喊到:“露露,别动!你会把水杯打烂的,还是让妈妈帮你拿吧!你太小了,等你再大点就可以自己做了?!?/p>
这是大多数家庭中都会发生的事情,家长说的是可能即将要发生的事,但现在并没有发生。因为妈妈觉得露露很小,所以一句无心之语让孩子丧失了去做这件事的信心。认为孩子小没有能力完成其实就是对人了。如果就这个事例本身来看,如果让2岁的露露自己去做,打烂和不打烂各占50%,有可能露露可以端得很稳。
那么,仅对事来讲,家长就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做,这时候会有两种情形出现:
一种是露露自己端没有打烂水杯,这说明孩子通过长期观察大人的行为已经掌握了这个能力,这时候可以根据孩子在端水杯的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进行鼓励,比如,“露露,妈妈注意到你刚才端的很稳,你真了不起!”
另一种情况是露露打烂了水杯,即使没做好,但孩子做事的主动性是好的,家长可以从态度上对孩子进行鼓励,比如,“露露,妈妈注意到你端水杯的时候很认真,也很小心,我为你骄傲!”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被子为什么会被打烂,下次再端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和探索。
常用的鼓励方式有三种:
1、描述式鼓励。观察具体的行为,越清晰越好,越具体越好,越细小越好,让孩子觉得他没一点小小的进步都是被看到的,最好再对行为进行定义。比如,“我注意到你主动收拾好了玩具,这就是自觉?!?/p>
2、感谢式鼓励。表达感谢的同时,要说明具体感谢的原因。这个原因不能是孩子必须承担的责任,比如自己吃饭、穿衣、写作业,这都是孩子应该承担的,针对这些原因去感谢会让孩子觉得这是别人的事情,如果非要感谢,可以先和孩子做一个自己吃饭的约定,然后对遵守约定的行为去感谢,例如,“你按时关掉了电视,感谢你遵守我们的约定?!?/p>
3、授权式鼓励。先说明授权的原因,再具体描述授权原因,也就是具体清晰的行为。比如,“我相信你自己可以把水杯端过去,是因为你走路很稳当,拿杯子的时候也很小心?!?br>
是不是鼓励只能针对孩子表现好的地方,而做的不好的地方就不值得鼓励呢?
当然不是。
在之前的公众文章中,有说过行为背后的动机。其实孩子的任何不良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正面的动机。就拿露露来说,如果把水杯打烂了,那么在家长看来可能会认为孩子不听话、乱动东西,这就是家长们认为的不良行为。而孩子主动要求端水杯,实际上是想学习新技能,进而掌握新技能,这种探索精神和主动性就是背后的正面动机,因此,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孩子做一件事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及时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了解孩子才能让孩子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