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非暴力沟通》有感~
可以说《非暴力沟通》是一本告诉我们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的书,它触动了我对语言多面性的认知。这本书买了很久,但每次都是粗粗翻阅,汲取一些简要的重点。去年参加了一次关于这本书的读书会,如今再次读起时,我翻开了那场读书会上记下的笔记,对《非暴力沟通》又有了更深的领悟。其实我们的语言中都存在了一些“暴力”因素,有时候交流的障碍在所难免,可是如果“暴力”多了,伤害自然就多了,而生活中的我们却往往未能觉察自己语言上的“暴力”。
正像《非暴力沟通》里所说的,“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b>在我们的概念中,暴力意味着打打杀杀以及战争等,而这类事情与语言暴力毫无关联。实际上,在现实生活里,颇具隐蔽性的语言暴力屡见不鲜,被我们随意使用,“比如言语上的指责、讽刺、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人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令人痛苦?!?/b>
面对外人,我们还会顾及到自己的身份修养,谈吐中力求展现自己好的一面,给人留得一个好的印象;但面对家人、孩子或者身边特别熟悉的人,则撕去了“伪装”,一旦遇到意见分歧则“原形毕露”,或作“河东狮吼”,或针锋相对,为了区区一句话,一点小事都要争个高低上下,或者不言不语来个“冷暴力”,最终落个两败俱伤是常有的事。我把这个叫做“语言杀手”,揪出来,发现它,直面它,然后学习调整,才是作者出书和我们阅读的主要意义吧。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结”。书里的这句话,时刻提醒着自己,去倾听让人抓狂的孩子对爱的渴求,去倾听诉苦的家长对理解的需要,同时也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去觉察自己内心的需求,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带评论、指责、强迫、威胁,看见真实的对方,也看见真实的自己,然后让彼此联结。
书中最让我受益的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模式,我参照我的笔记做了以下整理:
观察——明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方在干什么并客观加以陈述(比如,你把玩具丢了满地板都是,没有收起来);
感受——表达“难过”“开心”“气愤”“害怕”等基于观察的感受(比如,我不满意);
需要——告知那样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比如,因为我需要每个小朋友都能爱护玩具);
请求——明确告知希望对方怎么做(比如,请把玩具收到柜子里)。
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要做到很难,我理解“知易行难”,但是“做到”的前提一定是“知道”,阅读本书就是“知道”的开始。我,在尝试实践非暴力沟通的路上。我希望我们都不再用语言上的“暴力”去伤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