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这句话而意气风发或者瞬间化悲痛为力量的,但是如果一直找不到你的诗或者属于你的田野时候,请换个角度看世界。
2011年六月,结束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没有和其他小伙伴一样选择留在父母身边,而是一不做二不休的去到了兰州那样一个较为落后且遥远的西北城市。所在的院系在榆中新校区,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除了麻雀不见其他飞禽,飞机比鸟多的地方,用寸木不生来形容这个地方一点也不为过。办完新生入学手续后,送哥哥坐汽车前往火车站,当车子发动的那一刻,泪水开始无声的滑落,突然意识到,以后的四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我就真的要一个人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城市里摸爬滚打了。时至今日,想起那个时候,我都嘲笑自己也着实上演了一把偶像剧的情景,车子在前面飞奔而去,我在后面拼尽全力而不可得。那一刻,升入大学所有的喜悦都被现实的陌生和恐惧冲刷得一干二净。
小的时候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经常在学校受到其他孩子的嘲讽和讥笑。“你看,她的衣服还有补丁?!薄斑祝庖路谴釉忌缁岽┰焦吹陌?,这款式……”“你看她吃的,那是什么,像猪食……”每每这个时候,会委屈的回家找爸妈“评理”,“孩子,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不要将来和你无用的父母一样。”于是,努力,成了这么多一直激励我成长的不二法则。大一的时候,参加了兰州的一个征文比赛,认真的写了稿子,找了专人指导和修改。信心满满的我在结果出来的那一天,却感觉整个人从头到脚都被冷水洗了个遍,原本是我的文章下面却赫然写着别人的名字。我以为是弄错了,打电话给负责人,他告诉我,“你千万别声张,你知道她是谁家的女儿吗?得罪了她,你以后还想不想混了?而且人家已经办过招呼了,该给的稿费会翻倍给你,她只要个荣誉……”那几天,我像是个被掏空身体的行尸走肉一样,活着只是为了呼吸。终究,为了“混”下去,我妥协了。只是在后面的三年大学时光里,我没有再投过稿。
如果说,真的还有理想这么一说的话,我一直最崇拜的是那些“下笔如有神”的作家或者是“口若悬河”的演说家,于是,长大后做一名编辑成了一颗埋在心里的种子。我向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也羡慕林徽因写出的“你是人间四月天”那样美的句子,我更惊羡于顾城的“我是一个孩子”……可是临近毕业,多次投递简历到报社等媒体平台,均被无情拒绝。理由无非缺乏工作经验等冠冕堂皇的说辞。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不知从何处打听来家乡的小县城正在招取老师的消息,热情的打来电话告知我,并不断劝导,“老师的工作稳定,而且离家近,读了十几年的书了,你可要给父母争口气啊……”我知道,毕业即意味着以后的生活都得靠自己了,无论酸甜苦辣;我也知道,父母所谓的争气,并非大富大贵,只是想让我有个稳定的职业。而这一切,似乎无可厚非。于是,经过半个月的前思后想,我终于决定放弃去相恋了三年多的男朋友的城市,也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念头——回家。只为了给父母二十多年的含辛茹苦一个交代。理想,又一次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它骄傲的头颅。
昨天晚上和闺蜜聊天,她告诉我说,她可能也要回来工作了。我愕然,曾经那么努力留在城市的她,也终于在父母和现实面前低下了头。她说,一个人在城市里打拼太不容易了,而且二十好几了,家里人惦记和唠叨最多的从工作开始转移到个人家庭上来,在城市里,要想维系一个家庭的开支,对初入职场的她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如果有机会,她更想退回到这个曾经生她养她的小城,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然后再择一人终老。我问她,那你那些理想怎么办?她停顿了一会儿说,“可是,理想,它不能填饱我的肚子啊。”
没能成为一名编辑可能是我一生的遗憾,可是,适时的学会放弃未尝不是一种勇气。现在的工作仍然会不尽如人意,可是也并没有糟糕到无能为力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