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成长思考? 大学生活? 教育感悟
上次我写了一篇文章(点击可以阅读):名校学生的悲哀:在不断地优秀中,走向平庸。
文章从“光环陷阱”、“既得利益者”般的守旧等角度揭示了部分所谓“名校生”会在不断地优秀中,最终无可奈何地走向平庸的事实。
有很多读者留言: 那非名校学生怎么办?
这句话的确很扎心,如果清北复交的人,最后都可能落得平庸,那我们普通学生怎么办?
这篇文章将会用来讨论,非名校学生是否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逆袭,或者至少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越。
我觉得我在这个话题上有一定的话语权。因为我一直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
我处在一个名校生与非名校生的中间灰色地带
首先,如何定义名校生?按照精英分子的“本科鄙视论”,一般不看研究生学校,而看本科学校。
我研究生是复旦,但是本科是江南大学(211),算不算名校?
广义上是名校,但是狭义上又不是名校,江南大学远不能和清北复交本科生相比。
再回看我过往的求学经历
高中是在启东市的一所名校读书,但是不同于班上大部分同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的“纯种名?!薄N倚⊙С踔惺窃谌凶畈畹呐┐逖6裙?/p>
这种名校与非名校交织的求学背景,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资源与平台的巨大差异。
也更愿意以一点绵薄之力,告诉非名校学生,虽然在教育资源上落后一步,但是这绝不是限制人生发展的决定性约束条件。
通过恰当的方法,我们的确可以逆袭,至少是实现对自己的超越。
以下讲的,是我比较自身在“名?!庇搿胺敲!绷椒矫娴那笱Ь笏贸龅摹?br>
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但是绝对是发自内心的。
一、资源多就一定是好事情吗?
相较于名校学生,普通学生最大的一个劣势,就在于教育资源方面的匮乏。
我在无锡读书,新东方的某一个高管(不是俞敏洪)来学校做演讲,我们都激动不已,感觉终于遇到了大牛。
但是读研期间,仅仅一个学期多,就已经有好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光临,奥巴马之前也受复旦邀请进行过演讲。
对比一下,如果某国总统来学校演讲。
非名校学生:兴奋的碗都掉在地上,无论怎么样都要搞到一张票去听听
名校学生:哦,又有人来了,不过我今晚约了人看电影,就不去看了。
资源丰富之多,已经让名校学生感到有点麻木。
划重点!这,正是名校学生的软肋----资源过剩
成也资源,败也资源。
学生往往在过度泛滥的资源中,误以为平台的光芒就是自己本身的光芒,而不注重资源本身的消化与内化。
去听了一场“诺贝尔XX奖获得者”讲座,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多了一条“我去听诺贝尔奖讲座了耶”的朋友圈,并且附上自己与会场的合照,收获了很多点赞。
二、“两条腿”走路---资源匮乏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名校学生资源多,往往会麻木掉,不会去利用,吸收率可能并不是很高。
非名校学生,尽管资源有限,但是如果能够提高利用效率,最后你真正能够得到的,并不一定比名校学生少。
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的一个策略,就是输入与输出“两条腿”同时走路。
讲道理太抽象,我举个例子:学英语
名校学生的英语学习资源,肯定是要优于非名校学生的。
本科期间,我学校绝大部分留学生都是黑人,我没有歧视的意思,我有非常多要好的黑人朋友。
但是如果你想学英语,那我不建议和他们在一起学。
是的,口音的确不重要,但是我相信你肯定不希望自己有非洲口音吧?
而且学校英语角活动也不多,质量也不高。
如果你去名校转一圈,会发现名校群体中欧美留学生群体显著多了起来。
同时,名校的英语社团,无论是参与人数、内容质量,都远在非名校之上。
如果你身在非名校,就一定意味着你就学不好英语了吗?
不一定,英语学习,光有输入不行,还要有“输出”?!笆淙搿庇搿笆涑觥苯岷希攀切首罡叩姆椒?。
本科学校英语社团质量不高?没事,我找准一个社团,一口气就是几百场的英语演讲,疯狂输出。
一两年下来,英语口语水平飞速提升。
英语,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但是这种“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思路却是永恒的。
名校学生往往“输入”过多,但是“输出”不足。
非名校学生,只要努力多“输出”,其实就可以实现资源层面的逆袭。
比如,你看了《小萝莉的猴神大叔》,除了当场掉几滴眼泪之外。能不能回去思考一下:
“印度电影故事叙述方法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现在观众越来越愿意为好的故事买单,相比而言,为什么好莱坞烧钱堆叠的特技越来越让人觉得审美疲劳?电影中印度和巴基斯坦好像是死对头,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历史原因吗。
中国从来不缺故事,无论是抗战故事,还是古代神话故事,但是为什么好故事电影屈指可数”
你可以“内化”、“思考”的点太多了。整理一下,找找资料,形成自己的想法,然后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去聊天,或者写成文章,发布在公众号上、知乎上、简书上。
把这些你思考过、内化过的东西,输出出来,你能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把这种思维习惯用好,慢慢的,自己知识水平高了,朋友多了,见识广了。
同时“输出”的压力,又会不断逼迫你要去学习,去“输入”,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所以,你从来就不缺资源,而在于是否利用好资源。
三、“年少立志”--行以致远的先决条件
一旦踏入名校大门,特别是名校商科类学院,强烈的名利观会让你产生极大的震撼,你很难不产生动摇,丢失最初时,那个想要改变世界的自己。
一学妹,是某省高考状元,现在在北大光华,向我吐槽:“我身边想成为企业家的,根本没有想搞金融的人多?!?br>
另一学妹,今年大三,她说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岣撬怠拔颐亲ㄒ档难芯可?,很多毕业之后用不了多久,就年薪百万了?!?br>
你想想,如果长期耳濡目染这种环境。
那什么改变世界、家国情怀、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些东西都是狗屁。
你极大概率会屈服于同辈压力,满脑子都是实习和考证,以及如何更快速地实现年薪百万。
但是非名校学生就不一样了。你们很少受到这种观念的冲击。也基本上没听过身边哪位同学毕业之后没几年就年薪百万了。
正所谓,凡是欠发达的地方,污染也少,往往都是山清水秀。你们的心念,可以像原始森林一样纯净。
如果在本科期间,好好地“立好志向”,这种志向与名利、金钱无关。那你就有了行以致远的先决条件。
然后按照前文所述,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完全可以实现“逆袭”。
甚至在人生的长河中,超越大部分名校学生,这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只有非名校背景的人,才最能体会到非名校同学的辛酸与挣扎
全文结束
Samuel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