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1日,滇西南旅行第7日,今天游览了沧源县翁丁原始部落景区。
早晨起床后,在酒店对过的佤山牛肉面餐厅吃过佤族粉干,驱车出发前往269公里外的翁丁原始部落景区。导航显示有另一条290公里的路线,用时接近,既然如此,我们肯定选择路途近的。真正行驶起来,却发现我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较短路线初始的一段是315省道,这条道路看起来接近废弃,路上几乎没有行驶的车辆,两侧荒草丛生,路面砂砾遍布。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但没有多久,便不断出现一段接一段的泥泞不堪塌陷烂路,严重影响了行驶速度。唯一的收获就是在接近214国道的时候,遇到了路边树立的“世界佤族文化?;で钡谋曛九?,这让我们有了一些意外的惊喜。标志牌的落款为“思茅市人民政府”,思茅市早在2007年就已经更名为普洱市了,估计这座标志牌至少有2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5个多小时的车程,大约在13:50到达翁丁。
之所以要到来翁丁,一个原因就是打卡临沧,另一个就是我和翁丁原始部落还有一定的渊源。其一是在2019年乘坐东航的航班时,机上杂志中有一篇介绍东航在沧源县扶贫的文章,其中就有介绍翁丁原始部落的内容,读后令人向往。其二是2021年,我们公司要求各省市分公司总经理要在集团扶贫网络平台上开展直播带货工作,分配给我的正是翁丁村产的蜂蜜和蘑菇等土特产。有了这两次经历,自然勾起了我“到此一游”的欲望。
翁丁原始部落位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行政区划为翁丁村,号称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村是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翁丁大寨坐北朝南,整个寨子形似一座大椅子,周边有连绵的大山相围。
据介绍,翁丁是有着400年历史的佤寨,2021年2月14日,一场无情的大火将这座古寨化为灰烬,全寨一百多栋传统民居仅有四栋幸存。2022年10月1日,翁丁村在原址按原样重建后重新开园,现在的翁丁村已经是火灾后重建的村子。为了避免火灾再次发生,景区现在已经将村寨的居民全部迁出,在村外为他们营建了佤族新村,原有的村寨辟为旅游观光区。村子里设置了很多展示户,原有的佤族老人充当模特儿,坐在屋前从事手工制作,其他村民则作为表演人员或者工作人员,让游客更多地了解佤族人的生活习俗。
时值中午,我们在购买观光车票的同时也购买了每人35元的自助餐票,先乘坐观光车来到村边的翁丁食府吃午餐。午餐采用自助方式,但并没有什么佤族特色的菜肴,味道也乏善可陈,不值得推荐。
吃过自助餐,我们继续乘坐观光车前往部落游览。到达村寨,景区给每车游客配备一名导游,负责随团讲解。在通往村寨的路边,一棵巨大的木桩上刻有“人头桩供放点”的红色字体,一侧的寨墙边则堆放了很多的牛头骨,上方也用树枝悬挂了很多。如此场景,让我想起勐梭龙潭的“龙摩爷圣地”。导游介绍,从这里走进去,就是村寨原来供放人头桩的场所。在原始部落盛行的时候,为了祈祷上天让春耕顺利,粮食丰收,佤族部落会到其他部落中猎取人的首级,回来后经过清洗,塞入鸡头、小米等物,在人头桩上悬挂一年,第二年再换上新的人头。这项血腥野蛮的祭天习俗在1958年被政府废除,现在这里成为村寨的“人头桩”遗址。至于一旁成堆的牛头骨,用意就与西盟的“龙摩爷圣地”完全相同了。
正当我们想进入“人头桩”遗址观看时,前方传来一阵阵的欢呼声,这是寨里正在举行的拉木鼓活动。一群盛装的佤族男女,其中有很多是身着佤族服饰的游客,他们分为两列,用粗大的绳索拖拽着一棵树干做成的木鼓前行,木鼓上方站立着一位佤族男性老者,他手扶木鼓上方的立柱,立柱上挂着一只大公鸡,人们边拉边唱,不多会儿就进入了寨门。进入寨门后,人们放下绳索,开始在寨口的圆形广场上载歌载舞,有更多的游客加入其中。村民们先是唱着佤族的歌曲,之后就变为了《阿佤人民唱新歌》,游客们对这首歌都耳熟能详,马上都随声附和起来,一时间高亢的合唱响彻云霄,使广场上的歌舞达到了高潮。歌舞过后,游客们陆续散开,跟随各自的导游开始游览村寨。
我们先跟随导游参观广场一侧的博物馆,博物馆一层是村寨制茶的场所,二楼则是部落耕种、生活等各类器具的展览,导游在这里给大家讲解了村落的历史和原始的的生活场景。之后参观佤王府,佤王府是展示佤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佤王府的结构、布局和一般的民居大致相同,只是规模宏大了许多。走进佤王府内,我们可以看到三个火塘,正中间的是主火塘是佤王以及其家人使用的,左边是接待客人用的客火塘,右边的是祭祀时用的,称作“鬼火塘”。大堂以主火塘为中心,正中安放着佤王椅,两侧则是亲王、贵宾、长辈的座椅。很多游客被铺着兽皮的佤王椅所吸引,纷纷排队坐上去打卡拍照。
参观了佤王府,导游带领大家继续进入村寨参观。村落的建筑风格统一,都是全木结构的干栏式茅草房,建筑材料主要为草、竹、木,就地取材、结构简单、冬暖夏凉、排水性能好,适宜于炎热多雨的气候。佤族干栏式建筑与其他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最大的区别表现在屋脊两侧有相互交叉的木柱,所以佤族的干栏式民居也叫“叉叉房”。村内的民居都是两层,一层是用来放置杂物,二层则用于居住。
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依次参观了佤族服饰展示户、手工织锦展示户、手工制陶展示户等,行进中来到了寨桩广场。寨桩广场是村寨的中心,广场的寨桩形式与作用和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寨心相同。在这里,一位骑牛的佤族男子,手持佤族的水烟袋,与几名佤族女子给游客们表演了三段佤族歌舞,表演诙谐有趣,声情并茂,不时引来观众们的喝彩声。大约20分钟过后,我们继续前往二号观景台方向参观?;姑挥行凶叨嘣叮胺酱戳肃诹恋呢糇甯枭?,两名盛装的佤族妇女正在一处位于坡地之上的民居边纵情歌唱,这是景区另外一种形式的歌唱表演。
欣赏了佤族歌唱表演,我们继续继续前行,前方已经接近二号观景台了。这里有佤族特色美食鸡肉烂饭和糍粑的展示户,一众游客纷纷排队,依次到展示户家中免费领取品尝。吃过鸡肉烂饭和糍粑后,台地下方的小广场又响起了雄浑铿锵的音乐声,两排年轻的佤族少女在这里跳起了欢快的佤族劲舞。导游介绍说,佤族是一个喝酒比喝水多,唱歌比说话多,跳舞比走路还多的民族。佤族的歌舞表演与藏族的锅庄舞相似,很多时候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
音乐渐弱,曲终人散。欣赏了佤族少女们欢快奔放的舞蹈,我们登上二号观景台。站在观景台的平台上,可以一览翁丁村寨的全貌,从上方观览村寨,鳞次栉比的民居散落山坳之中,茅屋林立,竹楼静耸,树丛掩映,曲径通幽,一派世外桃源风光。如今,社会的进步打断了这里的人民原始的生活状态,原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习俗已经完全改变。不知道村寨的原住民们是否还在怀念原来的生活状态,还是已经在享受现在变快的生活节奏?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已经不再有原始的生活状态和习俗,因此,原始已经不复存在了。
大约16:30我们结束了村寨的游览,离开翁丁,去往68公里外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晚上到耿马河允小街逛吃,品尝了这里的炒米线。今天行程340公里,明天上午计划游览总佛寺和土司府后,去往临沧博尚机场。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