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讲亚里士多德的第一讲,夏鹏老师特意花了一些时间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历史地位——西哲三贤中的最高峰,集大成者。虽然柏拉图已经很厉害了,但亚里士多德比他的老师柏拉图更加厉害。他的影响非常深远,以致于整个中世纪几乎都是他和老师柏拉图思想的笼罩之下,甚至如今剑桥大学古典学科中亚里士多德的名字在所学内容中出现频率也超高,足见他思想影响之深远。这让我想起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当时就是为了要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侧面反映了亚里士多德在当时人心中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出生于里雅典不远的马其顿城,他的父亲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祖父的朋友和医生。他是在药物的味道中成长的,正如后来许多哲学家是在神圣的环境中成长。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从一开始就具备了成为科学奠基人条件。
02 学问不投,声气相投
亚里士多德年轻时候的故事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说他年少时是个败家子,败光家产,之后为了混口饭吃而去参军,退伍后开始行医。30岁时去到雅典,在柏拉图门下学习哲学。另一种版本则是他18岁就已经去到雅典,在柏拉图的门下学习。但即使是后一种版本,仍有不少他年轻时放浪形骸的故事。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不论哪种版本,到后来,这个哲学家总算是在雅典学院安定下来了。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门下学习了8年或20年,取决于哪种版本的故事。通常人们相信是后一种。人们习惯于将他们两人的关系想象得很融洽,就像一对爱人在哲学的花园里散步。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两人都是天才,而众所周知,天才往往很难跟其他天才好好相处。尤其考虑到他们二人之间接近半个世纪的年纪差异和灵魂深处的不同,即使能够理解,也无法很好相处。
天才们无法好好相处的观点,让我想起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故事。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者,最终分道扬镳,过程中可能有一些摩擦,但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因为两人都是比较强势的天才型人物。福尔摩斯为何能与华生合作地那么好,不是因为华生也是个天才,能够全面理解福尔摩斯的思想,而是因为华生能够包容福尔摩斯的缺点。
03 阅读者的家园
亚里士多德去到雅典学院不久就受到了柏拉图的关注和赞扬。柏拉图称赞他是智慧的化身,还说他家是阅读者的家园,因为他家里藏书丰富。但也有传言认为柏拉图这是在讽刺亚里士多德是个书虫,而深层次原因是他妒忌亚里士多德。两人间更为人知的冲突出现在柏拉图人生的终点。亚里士多德产生了复杂的“俄狄浦斯情结”(弑父),认为老师的离去不代表智慧的终结,而柏拉图则说亚里士多德像喝饱了奶就将母马踢开的马驹。
维护亚里士多德的人可能说这些故事不靠谱,但杜兰特则认为无风不起浪,若非两人有矛盾,也不会有这些“谣言”。蛮有意思的,柏拉图非常敬爱老师苏格拉底,但是与学生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则比较复杂。也许是柏拉图喜欢苏格拉底?
04 腓力二世统一希腊的决心
(估计是柏拉图去世之后)亚里士多德建了一个演说学校,其中一个学生是富有且后来成为Atrneus独裁者的Hermias。Hermias当上独裁者之后邀请亚里士多德去当官,并在公元前将自己的一个姐妹(也可能是侄女)许配给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婚后与妻子生活得非常幸福,他深爱他的妻子。
仅仅一年之后,马其顿的腓力王邀请亚里士多德去给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当老师。这个邀请极大地提升了亚里士多德的名声:当时最伟大的君王为他的儿子寻找最伟大的老师,这个老师就是亚里士多德。
腓力王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要让自己的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因为他已经为儿子创造了不可限量的前程。公元前356年征服了Thrace后,他每年能获得的黄金数量10倍于雅典能获得的白银数量;他的臣民是精力旺盛的农民和战士,而且未被城市的奢侈和罪恶腐坏。这些优势使得他有机会实现希腊政治上的统一。
腓力王对个体主义没有好感,认为它虽然哺育了希腊艺术和智慧,但破坏了社会秩序。他在那些小城邦中看到的不是不可超越的艺术和文化,而是商业腐败和政治混乱:贪得无厌的商人榨干国家的资源,无能的政客和聪明的演说家将民众带向灾难的深渊??吹秸庋木跋?,腓力王决心要统一希腊,创造新秩序,使希腊联合起来成为政治中心和世界的基础。(真是伟大的理想)他在年轻时习得了军事战略和文明治理的知识,而如今他拥有雄心和勇气,他能将这些事做的更好。
从杜兰特的介绍可以看出腓力王是个有野心、有远见、有实力的君主。虽然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比他更出名,但我觉得他也许是更厉害的人物。因为他为儿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顺利地传承到了下一代。而亚历山大大帝虽然创下不世功业,但是他英年早逝,而且死后马其顿帝国很快分崩瓦解了。他没有提前为自己选好、培养好自己的接班人,在这一方面他不如他父亲。
我之前看《邓小平时代》一书,作者说毛主席在晚年其实主要就是考虑两件事:1.接班人问题;2.自己死后的评价问题。他一直没有选小平同志可能就是担心小平同志对他的评价会不利。但事实证明小平是具有极高政治智慧的人,很理性、很有智慧的处理了这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