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圆内方的教化】
外圆内方通常是说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我想大多数的中国孩子都是听着这样的教化长大的。大人们总说:要学会圆滑;要懂人情世故;不能说……;不能做……;社会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的……
讲真,我认为所有的话前面都应加上“适度”二字——适度圆滑;适度世故;适度说;适度做;适度地与社会融合;适度地与人交往。
我个人是从事心理工作的,所以对过于的掩饰、压抑有着天然的反感。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过去大多数的时候,我也遵照着这些教化在生活??山峁牵彝ǔV荒芗岢忠欢问奔?,更确切的说是压抑自己一段时间,不把不满表现出来,不把失望表现出来,不把愤怒表现出来,不把难过表现出来……但这段时间一过,积压的情绪就会爆发,这时候,“内方”的角就会戳伤自己。
【我眼中的外方内圆】
我眼中的外方内圆是,外在有自己必要的一些棱角,坚持该坚持的原则、争取该争取的机会、理论该据理力争的事情……就是这些棱角存在的意义,哪怕失败了,我们的内心是圆润的,是没有过多挂碍的,是健康的,同时,我们也会因为表达过、争取过、反抗过而比外圆内方者少些后悔、少些遗憾、少些抱怨。
【我的2017变形记】
不得不说,所有的改变背后都有一些不可抗拒的推动力。我的改变是主动的,但改变的动机是被动来到的。因为环境(主要是人构成的环境)的变化和个人身体(日渐频发的疾病和准备要宝宝的心)的变化,原来累并快乐着的工作,变成了累并痛苦着。而快乐和痛苦都源于团队。团队成员换了个干净,成员间的互动也从原来的信任、支持、帮助、协作变成了猜疑、拆台、甩锅、捣乱。作为一个被“外圆内方”教化大的80后,我用尽力气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可这并不代表着妥协,内心的角让作为心理工作者的我每天都有着糟糕至极的情绪。终于我的“一段时间”到了,此刻我思考着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得到的答案是——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会逐渐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没有原则、没有立场的软柿子。我不要!我需要改变!我需要放弃外圆内方的教化,把自己做的外方内圆。
于是我开始表达我的诉求与不满,开始讲述我的委屈与冲突……当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不好看的场面……
同事说:你真有个性,我其实挺羡慕你能这样的。我答:有个性,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我做这些,当然不是为了别人夸赞一句“有个性”,而是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延续之前的状态唯一的利,只剩下一个头衔;而改变,失去一个头衔,我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更好的心情、更好的研究环境等等,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我认为,外方内圆,它不应是盲目的方,而是知道自己的原则底线,清楚自己的心之所向后的无畏。至于何时该方,何时该圆,搞清楚自己一定要的和一定不要的,就很好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