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动。
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再到现在的宽厚。如今的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
十年的成长,就像叶子从蜷缩中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相比起来,我的青春或许不值一提,但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同样的刻骨铭心。
曾经在失败时痛苦地向朋友倾诉,只是因为不甘心。也许很多努力貌似徒劳无获,但对一个人来说,只为不辜负任何人。如今的柴静已经有成熟的淡然,在许多误解与反对的声音中她只是沉默、微笑。然而多少人知道有些笑容背后她独自的倔强。
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药家鑫的故事那时传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件事。自己那所谓的观点不过也是从新闻媒体的观点得来,从没去深入了解和思考,然后得到自己的观点。
柴静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个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置之不理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书中是抛开媒体对药家鑫杀人影响的大肆渲染,去关注事件的本身,关注真相,这也是柴静这本书一直想传达的观点。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网络信息,我们又是否能像柴静一样去关注真相,关注事件本身,面对社会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书中讲到的许多新闻事件,像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当时的人们在看到新闻报道后是热议纷纷,然而看过这本书后,有人会后悔曾经的妄下论断,也有人会因为不甘而开始谩骂。
而我学到的是在许多事情发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对真相的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
《看见》这本书是柴静十年的心路历程,她所抵达的高度是我不能触及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读书的意义就显得更深远,从读书中经历他们的心路,在自己的领悟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