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告诉大家减肥别只盯着体重数字,身体成分对身材的影响更大。好几位小伙伴读过后留言问我,健身房的体测仪靠谱吗?体脂称到底准不准?今天就讲讲这个问题。
先说结论——
对于市面上的体脂称或体测仪,可概括为“原理科学、技术成熟,但数据误差较大,仅值得参考”。
体脂称和体测仪,都是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测量身体成分的,简单来说,就是靠脂肪、肌肉、骨骼等组织不同的导电率来区分它们,测出电阻值后,通过公式计算出身体各成分的比例,比如体脂率。
其实BIA法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技术,在医学界和各种生理学实验室里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想得出准确的数值,它需要非??量痰牟馐蕴跫?。比如它要求足够多的电极片,与皮肤的接触位置也要精心设计,测试环境的温度及湿度要合适,公式及各种系数要根据不同情况调整,甚至被测者近期的运动、饮食情况,以及测试时的姿势,都有明确要求。
而我们日常使用的体脂称,虽然背靠科学的原理和成熟的技术,但是操作上远远达不到精度要求。普通的体脂称只有脚下四片电极片,健身房的体测仪也无非是多了两个手柄,湿度温度也无法控制,测试环境堪称简陋,所以误差肯定不小。
而且体脂称的数据也不太稳定,可能你某一次测试时手上出汗了,或者刚刚跑完步吃完饭,那么就会极大地影响数据结果。
所以,体脂称上给你的数据只是一个大概,作为参考是可以的,但不要特别当真,更不要因为体脂称数据的突然波动而感到震惊,影响心情或状态。想要数据更准确,可以固定测试条件(比如每天晨起未进食时),定期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抛开外因,影响体脂称准确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系统应用的公式算法。不同身体状况的人、有无锻炼基础,适用的公式是不同的,公式中的一些系数也取决于厂家的数据模型和样本量。去年一个主流体脂称厂家曾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内部测试,目的就是绘制健身教练群体/规律训练人群的样本模型,优化算法。
亲眼看到工程师们的幕后辛勤工作,还是很有感触的,所以也特别期待这个领域能有更进一步的突破。随着数据的积累,技术的优化,准确度肯定是越来越高的。
另外再多说一下健身房的体测仪。其实体测仪原理和体脂称是没有区别的,多了两个手柄电极片,精确度也不会提高多少。主要是体测仪有输出“分析报告”的功能,报告上不仅有体脂率等基础数据,还有各种分析性、评估性、以及建议性的数据,比如基础代谢率、内脏脂肪、节段肌肉、各种评估打分等等。
而这些更进一步的数据,是根据测得的身体成分等基础数据,再一次套用公式算出来的。上边已经说过,身体成分的数据已经有较大误差,公式本身也不一定和被测者匹配,所以进一步套用公式得出的结果,误差一定更大。
就像盖楼时地基没打好,一楼有点歪,接着盖上去,盖到四楼就完全不是楼了……(好吧好像扯回了我的老本行……)
所以,体测仪分析报告上的身体成分、体脂比等数据看看即可,基础代谢等数据就没必要参考了,关于特定部位的成分分析以及各种打分,一笑而过吧。
其实健身房体测仪的“分析报告”,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私教销售的帮助。虽然我说这东西“原理科学、值得参考”,但是被某些教练一解读,就从“参考”变成“误导”了。说得很吓人很玄乎,还会创造出各种新概念,反正就是让你买课,小白还真架不住忽悠……
再说点好玩的。因为我自己也是开健身房的,接触很多上游器材供应商。卖体测仪的销售人员发朋友圈推广产品时,几乎不会说这个仪器多么多么准,而是说某某客户买了他的仪器,私教课销量提高多少。一些比较用心的供应商还会对客户进行“话术培训”……也是醉了。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很支持体脂称技术发展的,希望它的误差能越来越小,因为这确实是方便绝大多数人的东西。
要想准确地知道自己的体脂率,其实目前还没有特别准确的方法。一些科研实验中会用到“水下称重法”和“空气置换法”,准确率会更高些,但我们没法使用。
日常生活中我比较推荐皮脂钳、也叫脂肪卡尺。皮脂钳并不能直接告诉你体脂率有多少,你想通过皮脂钳得出体脂率,也需要正确的操作、稳定的手法并准确地套用公式。但是它能让你直观地看到自己特定部位皮下脂肪的厚度,操作简单方便,健身减肥者可以随时用它监测自己的变化。
当然,如果要求不高,一个普通皮尺也可以解决这个需求。
总之,检验你减肥成效的方法没那么复杂,也不需要迷信数据,量量维度是最直观的方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