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公历4月4日,是我们熟知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
在老师原先所在的教育团队,其所属学校从四年级冬至开始,师生们会一起走进“农历天空下”系列晨诵课程,学习和每个节气相关的诗歌。老师每逢节气和传统节日就吟诗写作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这个学期,受疫情影响,我们在线上展开传统节日小课程,看着你们在课程中飞速进步,老师甚感欣慰。由于线上时间有限,对于传统节日诗歌的学习,我们没能细细展开。这也是着急不得的事情,幸好节日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只要我们用心,愿意走进它,我们还是有很多机会来触摸每一个节日的脉络,感受它带来的传统气息。
这次的传统节日课程只是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相信在以后的时光中,经由传统的熏陶,岁月的浸润,成长的磨炼,传统节日文化会逐步渗入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之中。
一路走来,和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我们也接触不少了。大家最为期盼的春节过去了,王安石的《元日》,不少同学也能朗朗上口背诵,对于这首诗歌里的节日习俗也不陌生了。假期里我们还开始抄写春联,YR特地用毛笔写了两幅春联,字里行间飘荡着浓浓的中国风。
对于元宵节,不论是故事、习俗还是诗歌,你们也都能顺手拈来,在探究的过程中,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也日益“文化”起来。这都是老师们最初设计课程时所期待的样子,如今,你们正一步步走向那美好的境界。
在这个小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想把关于清明节的相关知识做一个简明的梳理。相信你们已经都有所探究和理解。因为,今年的清明节,注定有别往日!因为,在这承载民族悲怆记忆的时刻,我们的悲痛、沉思、缅怀需要它来盛放!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为我们这个民族在?;笨陶孟猿隼吹挠⑿燮牛∥颐茄昂秃胙锎辰谌瘴幕?,最终支撑着节日文化源远流长的是一个民族不死的精魂!
阳春时节,大江南北,大自然一如既往生机勃勃。但是我们知道,有些人,却永远也看不到那即将盛放的花儿,再也听不到那清脆的鸟鸣了!他们有的被新型冠状病毒吞噬了,在寒冷的冬天远去,有的还在和病魔抗争着。而那些勇敢的逆行者们,那些白衣天使们,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这场战“疫”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这清洁和明净的春天!他们是新时代的守护者,是真正的英雄!我们理当向他们致敬!他们将永远活在春天,活在所有铭记他们的人心中!
我们先来梳理清明这个节气得名的由来——
明白了“清明”的名称来由,老师的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在“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呢?
原来,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杉飧鼋谄肱┮瞪凶琶芮械墓叵怠?/p>
我们一直跟着节气观察物候,感受大自然的变化。
原来清明是这么美好的节气,你注意到大自然在此时的变化了吗?如果你以前不了解,那从这个节气开始,我们可要仔细观察,做一个大自然的有心人了。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又叫踏青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在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所以非常特别!像这样拥有双重身份的特殊节日还有哪些呢?学习了传统节日课程,我们可要清晰地记得哦!
前面我们了解了清明作为节气的一些特点,接下来,老师又有问题了,清明又是怎么成为一个节日的呢?你还记得关于它的故事吗?让我们再重温一次吧!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他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墒?,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亦称“寒食节”、 “禁烟节”、“冷节”——所以,清明就既是节日,又是节气了。禁烟火,只吃冷食,可不单单是在清明那天。清明前一天叫“寒食”,那一天就开始禁烟火了。
现在对这个节日的起源,相信你们一定可以说得头头是道。类似寒食融入清明这样的节日衍变现象,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内容之一,还有哪些曾经繁盛后来渐渐被冷落的传统节日呢?希望你们可以继续探究,把传统节日主题的学习再深度推进。
了解节气物候,学习节日诗歌,这一直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
“清明”作为一个节日,有它独特的中国味道。我们的祖先,又会在这一天留下哪些诗词呢?让我们一起踏上清明节的诗词之旅吧。
现在我们就正式开始学习清明节的诗歌了,先来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吧。
寒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这一句里的春城是指春天的京城长安。这个“花”指的是处处盛开的鲜花吗?怎么鲜花还会到处飞呢?它到底是何方神花呀?我们知道春天花会开,花也会凋谢,花开花谢满天飞,这是常态,那么还有什么也是趁着东风一起飞的呢?不急哦,让我们继续读下一句——
“寒食东风御柳斜”:原来,花儿被风吹落,柳絮也随风起舞?。⌒坏黎顾的嵌炱傻陌籽┚拖窳跻蚍缍?,想想那份敏锐浪漫的诗意,怪不得她的叔叔谢安听了会开怀大笑呢!这春光明媚的寒食节,有东风袅袅,柳絮纷飞,落红满地。它们一道组成了春天最迷人的风景!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到了晚上,负责传火的官员骑着马把皇上赏赐的烟火,挨个儿传到皇宫贵族家里。你看,虽然寒食节这天,按照风俗,家家都得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但是,皇帝却不必遵守这一规定,甚至为了显示皇恩,还会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他的亲戚和亲信的重臣。
于是就有了我们在诗中看到的这一幕。
也许,韩翃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是无意地记录了他当时看到的这一情景。
然而,当今天的我们再来读这首诗的时候,也许读到的却是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皇帝使用特权之嚣张。
这也难怪,因为历史总是得留待后人来评判的。
当然啦,如果你愿意,你也仍然可以只把它当作一首简单的寒食诗。
寒食之后,就是清明了!
祭祖的清明!如今,也是我们祭奠英雄的日子,是我们安放哀思的日子,是我们传承民族精魂的日子!
接下来的这首诗,我们都很熟悉了。我们中的不少人都背过它。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把它的味道咂摸一番,好让我们的心在这场时雨中栖息一会儿。
清 明
(唐)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祭奠之人怎不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纷飞,随着雨丝一起飘落的,还有那前去祭奠祖先亲人的行人们缠绵的愁绪和伤心的眼泪??!
作为诗人的杜牧,更是敏感多情啊,他心里的离愁别绪恐怕比那洋洋洒洒的春雨还要繁密呢。
此时此刻,诗人不去痛哭一场,却要“借问酒家何处有?”诗人要干什么呢?
相信你们都可以脱口而出这句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只是,这样真的就可以一醉解千愁了吗?如果可以,哪里还有那“举杯消愁愁更愁”呢?所以,这心里的愁绪呀,恐怕只能是“剪不断,理还乱”了。
自从清明被确定为祭祖的节日后,这一个原本阳光灿烂的日子,就笼上了一层灰蒙蒙的色彩。
而诗中的这个清明,天空尤其灰暗,因为天上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这缠绵如行人心中愁绪一般的雨啊,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日子下呢?
其实,伤心人何止是路上的行人?。∽魑说亩拍?,比行人更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份酸痛。
于是,杜牧用他哀怨的文字,记录了这令人失魂落魄的一刻。
“清明时节雨纷纷”啊!从此,清明的这一场雨啊,就从唐朝一直下到了今天……
最后,让我们再来细细品一品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吧。
一场雨,淅沥了千年之久;一首诗,吟唱了千年之久。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诗词,中国的情绪,中国的寒食与清明。
农历天空下课程设计者干国祥老师说过: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是独属于中国的语言。如果哪一天丢掉了它们,就是丢掉了我们的家园。
亲爱的孩子们,让我们多多饮食这些珍贵的文字吧,这就是中国的语言,这就是我们的家园!
最后附上干老师说清明与寒食:
在很早的时候,清明和寒食是两个不同的日子。
清明和惊蛰、谷雨、立春、小暑等日子一样,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把太阳历上的一年,平均地划分为二十四份,从冬至开始,一直到大寒——二十四节气的日子,从公立很容易找,譬如冬至基本在12月21日和22日,但在阴历却是不定的。
所以,中国的农历不是阴历(月亮历),而是阴阳历(太阳历和月亮历结合)。
古人把清明这一天叫清明,就可以看出古人眼里这一天的自然特征和人类心情。是的,这一天,就是古代的春游日——这是"自然法"。
不巧的是,与清明节几乎同时的还有一个寒食节。
中国古代还一直有春祭的习俗,后来又相传春秋时期义人介子推被烧死于绵山上,所以就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是农历几月初几呢? 口耳相传,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但古代的生死之日可并不是这么记录的——屈原的忌日端午是五月初五,我的生日重阳是九月初九,那么介子推的忌日究竟是几月初几呢?留待研究。
春游是高高兴兴的,祭祖是庄严肃穆的,但二者都是要出郊外到山野的,于是人们就把二者混在了一起。原本正儿八经的祭祖,难免因此轻佻起来。于是,唐代的某朝(待考)便法定清明节为祭祖日,于是,清明节事实上把寒食节给吞并了——人们依旧该游玩的游玩,该祭祖的祭祖,看个各人的处境和心情。
事实上,清明节越来越祭祖化,不是某皇帝的圣旨,而是某些诗歌对节日的塑造!
例如杜牧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