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重点谈一下GTD第二个环节“process”,在《搞定二》书中,标题为“明确意义”。暂时没有找来《搞定二》这本书的英文版,不确定“明确意义”的原文是否还是process,或是改成clarify之类的。总之“明确意义”这四个字比原来的“处理”要好多了,体现了这个环节的精髓、本质。
在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佼佼者的第二步,即明确意义, 它与“ 知识工作运动” 紧密关联。 这个词源自一名澳大利亚咨询师。 他读 了《 搞 定 Ⅰ》 之后, 认 为我 在 书里 描述 了 一套 具体的思考步骤, 其主要目的是搞清楚 我们的工作究竟 是什么。 在 明确 意义 阶段, 你 可以 把 注意力 集中 在 引起 你 关注 的 事,不必再无谓地 消耗精力。 之所以说GTD 根本上是对思维而不是时间的管理, 原因就在这里。 少 了 这个至关重要的思考和决策步骤, 就根本不可能对此刻你该干什么做出自信的 选择。 在 GTD 工作 流程 的 早期 模型 中, 我把 这一 步 叫作“ 处理”( processing), 不过广义地讲,“明确意义” 更能准确地表达它的原则。
GTD是对思维而不是时间的管理,我非常赞同,这是对GTD最高层面的诠释。再次者,GTD是对事务、任务的管理。时间真的是没法管理,时间甚至都不属于自己而你还想管理它?
在上一个“捕捉”环节,我们将脑子里冒出来的、外界丢过来的所有信息,所有,可以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也可以是严肃的望而生畏的大工程,全部丢到一个大“宝库”里。是“宝库”而不是仓库,因为宝库里可能会有很多宝贝,而仓库则太无趣、平庸了。而这个“明晰意义”的环节,我们将这些疑似宝贝的东西仔细拿出来瞧瞧,鉴别、审视一下他们到底是啥,把上面的泥沙抹掉、或者将其去粗取精稍微加工雕琢下。
生活、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焦虑、恐慌,原因就在于对于外界发生的变化、新出现的信息,没有这个明晰、审视的环节。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最好能够写出来、画出来,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GTD则为我们总结了问问题的框架,结果导向型的三个问题:一、这个信息或是材料可以采取行动吗?二、如果可以,我希望的结果是什么? 我 决心实现或完成它吗?三、下一步该怎么做?为了向这个目标迈进, 接下来我要做哪些事?
第一个问题,可以采取行动吗?这是对信息的两个基本分类,一类信息意味着马上可以、具备条件采取行动改变现状;另一类则不是,要么只是普通的参考资料,或是垃圾,或是目前不具备行动条件——需要酝酿、或是等待具体的时间才能行动。
如果是可以采取行动的信息,问自己这两个问题:我希望的结果是什么? 下一步该怎么做?我总结了一个公式:下一步行动=目标-现状。
明确意义不足的主要表现:未整理的信息堆积如山;两人以上的群体在结束会议时,没有根据会上的讨论而提出明确具体的行动计划、并将责任及时间节点分配到人。
人们 很容易认为自己对某个项目了如指掌,但事实并非如此。你问他接下来具体要做什么,他答不上来,甚至还没想好。
如果存在 一个 标准来检验掌控和视角得当与否、意义明确与否( 不限 人数), 它应该 是:与会人员是否就接下来要采取的行动达成了共识, 是否一致同意会议 做出的行动由谁负责的决定。
在上一个“捕捉”的环节,我们的原则是不遗漏,而在这个环节,则是要勇于将“垃圾”、“宝贝垃圾”与“宝贝”甄别出来。对垃圾的丢弃,要爽快一点,不要担心丢掉了“可能”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个物质过剩、信息过剩的时代,丢垃圾的收益远大于风险。
如果你的书桌、公文包或者橱柜的底层抽屉里放着一样东西, 它放在那儿的唯一原因是你不确定它的意义,那么你就被它控制了。
之所以有“疑似宝贝”这个分类,就是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在这个环节不必急于枪毙掉,把它们放在一个安全的、而又不干扰你日常生活工作的、不至于让你失焦的角落,有一天,或许是时机成熟或许是你的视野发生变化,发现“疑似宝贝”其实就是“宝贝”?!耙伤票Ρ础倍杂TD的“将来/也许”清单。我从这个清单受益不少。
和原翻译“明确意义”,我更喜欢“明晰”这两个字。GTD领域最著名的的软件是Omnifocus。Focus的意思是聚焦,明晰了看清楚了才可能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