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称《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是春秋时期老子的作品,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教材”。本文是对《道德经》中典型的几章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书中体现的道、自然以及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产生的个人的理解。?
第一章
《道德经》的第一章一直就被视为全书的总纲,起着提契全书的作用,可以说是整本书关于“道”在规律方面的极度概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民国时期的叶玉麟在《白话译解道德经》中对于第一段白话解是这样的:大道是无形象可说的,最难形容,可道之道字,当言说讲,起首两句是说,大道如果能指定一件事物,说的出,那就不是那不变之常道,常道是不能限定一件事物的,天下有定名之物都是觕的,至于那没法子指明的才是常名,试思开天辟地之物,混沌乾坤,名在何处?到后来这渐渐东西都有一定之名,这名字才算世上万物之母。
妙字是形容最细微之意,细小到说不出,就叫妙,入人言莫名其妙是也。天底下无论何物,皆从极细小无物处生,人能心空,才能考虑万物之妙,又必心有余念才能看到万物的边际。徼字做尽头处讲,做边际讲。
此四句,上二句,先空心考虑万物之起原,下二句,专心注意,考察万物之归宿。妙徼二字,同出于道而异名。就他同处说明玄。玄字是黑色凡视线极远,看不清爽,外带灰色,黑色。如黑水洋,是海水深,如远山,只见淡黑影。玄之又玄,譬如俗语神乎其神是也。今之无线电收音机照相镜,虽是科学发明然其功用,可算玄之又玄,所以说道,说到玄,真是各种神秘的法门了!
但是执古朴道在<<老子<道德经>白话详解>> 中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道」是可以阐述的,但它不是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指称的,它不是寻常的名。无,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之始不具任何形态的状态;有,可以用来命名产生万物的那种已初其形态的状态。如此,要经常持有无欲的状态,(这样)才能观察到道的神妙;如经常是有欲求的状态,就只能观察到道的边缘。无和有是同一个来源,但描述了不同的形态。都可以说是很深远的探究和描述,探究得深远再深远,就可以探究到一切事物的玄妙之理的门径。
老子在《道德经》提出的道是不灭不生,永恒存在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保ǖ诙逭拢?,因此对于《道德经》的第一段我的翻译中常取永恒的意思,做最直白的翻译:
能够说明白讲清楚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给他命名的说的出名字的东西就不是永恒的名称,无被取名为天地的开始,有被取名为万物的母亲,因此,想要观察到从无到有的奇妙,只有保持永恒的无才行,想要观察到已经存在的物体的边际,只有成为永恒的有才能做到,有和无都是来源于同一个东西(道),名字不同罢了,同出于一个东西称为玄妙的,这种玄妙不断地加深玄妙就是一切运作的微妙法门。
很多观点都把老子所讲的“道”统一归结为规律,如果简单的把老子称之为道的东西,直接称之为规律感觉上少了几分味道,因为老子提出的道体现的就是自然无为,因此我一直觉得这么理解似乎没有什么错误可是总感觉是少了点东西,再看到叶玉麟的《白话译解道德经》的第一段,终于找出来是哪一点觉得有些不足,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对于他提到的道是不能说出具体的东西的,他自己也说,到这个名字是自己强加上去的,(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一方面,不能排除是老子所在的时代的限制,导致认知的范围有限,另一方面,我觉得其实老子的“道”是不可言的,这就是和规律的差别,规律是可以讲出来的,是可以讲清楚的,一件规律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除此之外,规律我觉得是有限制的,而道给人的感觉是没有限制的,道,在老子看来是一种很玄妙的存在,甚至可以称之为是更高维度的东西,而我们人类迄今只不过可以感知三个维度,导致我们只好向老子一样,强字之曰规律。从这个方面看,作为老子的忠诚追随者——道教强调的也是自身修炼、提升意识维度,一旦真的超越了,世界自然不同,或许就是感知到道的踪迹了。
之所以把道称之为更高维度的存在,高于规律的原因是因为老子提出的道是很难区分界限的存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一种理念,单纯有规律是不能产生任何客观存在的物体的,道就不同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是先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是一种超脱了客观躯体束缚的存在,另一方面,老子还指出?!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从一片混沌中诞生,是不是可以看为道生一,有了天地,逐渐的有了世间万物,所谓的“三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