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道德经》,“不争”是老子的主要思想和主张,也是《道德经》全篇的核心概念,全篇出现过8次之多。如第8章“上善若水”的最后,“夫唯不争,故无尤。”;全文最后一章(第81章)最后一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等。老子的“不争”,不是让人不作为,不进取,而是推崇凡事要顺应自然,不可强取豪夺。解读其不争其码有几个方面的内涵:不争上而争下,委屈之中成其功;再就是不争誉而争德,主张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第三就是不争获取而争与,不为自己某利而争取给予别人。所以老子一向主张:退、守、弱、柔,也因此保全了自己,因此说“为而不争”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因为不争才有第22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让我想起“六尺巷”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张英的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奔胰说檬?,便予吴家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个故事是《道德经》“不争”思想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