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既然我们把阅读作为精神生活,那么就应该找那些精神含量最高的书来读,而最合适的读物无疑就是经典。周国平说,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天下的书籍分为三大类:
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些书虽然有着书的外形,但充其量就是印上了文字的废纸,遗憾的是,这一类书籍在今天的图书市场上随处可见,“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p>
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些书读了也许有一些用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市面上绝大部分的书都属于这一类,尤其是专业类的图书,只有对于相关专业的人来说才有必读的需要。
三是“必读的书”。这些书之所以必读,因为它们对于人的精神成长具有关键的作用,“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这就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大师的原著,周国平称之为“永恒之书”。他认为,这些书有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大师的原著最可靠。周国平认为,读原著才是真正的“捷径”,“走别的路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最后还是要回到这条路上来。能够回来算是幸运的,常见的是丧失了辨别力,从此迷失在错误的路上了?!蔽蘼凼墙炭剖椋故瞧渌樯茉氖?,在转述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思想的原创性递减,平庸性递增”的现象。
第二,大师的原著最鲜活。周国平认为,原著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在思考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时,原著不仅仅直接提供观点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把思考的过程也完整地呈现出来了,内容非常丰富。但是,教科书或其它的解读“往往只把一个所谓体系和若干个抽象的观点拿给了你,魅力全无?!卑岩桓錾敖馄柿?,拿给你一副骨架和一个标本?!焙苣延卸猎钡哪侵挚炖帧⒓ざ?,那种开放性和思考的力量。
第三,大师的原著最有趣。周国平认为,原著其实比教科书和其它解读本更能够给人带来阅读的快感,因为大师的文字往往富有个性,给人以美的享受。他说,“大师比追随者可爱无比也更加平易近人”,就像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伟大人物总是比包围在它们周围的秘书和服务人员更容易接近,“困难恰恰在于怎样冲破这些小人物的阻碍”。幸运的是,在书籍的世界里没有这样的阻碍,任何人如果想见大师都不会遭到拒绝。他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卜的一个讽刺比喻:那些不从原著学哲学的人,就好像看上了女主人,为了图省事却向女仆求爱。
做大师的学生,直接向大师学习,是周国平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也是他自己的阅读实践的经验之谈。在书中,他读笛福、歌德、拜伦,读安徒生、毛姆、《小王子》,读托尔斯泰、昆德拉、史怀泽,读孔子、韩愈、苏轼,读李白、杜甫、辛弃疾,读鲁迅、杨绛、史铁生,等等,那些独特的阅读与思考方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