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样的题目,灵感来自于昨天返校日跟大家说的一番话。我对他们讲,“班规是最基本的底线,大家要知道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但班规就如同平原的河边,再往下鞋就湿了,而往上走是山,爬多高都不怕?!蔽蘼圩鋈嘶故亲鲅?,我都希望孩子们能在保住底线的前提下尽量往高走,相信家长们也都怀着这样的心愿,但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的心愿却换不回孩子们勇往直前的劲头呢?
以前曾读过的一篇文章《找茬的教育》,作者是一名小学教师。文章大意是一个孩子跟作者反应班主任老师总是找茬,作者问其原因,孩子说,“周一我做值日没做好,老师说我了,周二我就好好做,但老师什么也没说,(即没有肯定他的进步),周三我就想试试还不好好做老师会不会说我,结果果然说我了。你说我们老师是不是就盯着我没做好的时候好说我?”这篇文章我们乍一看会觉得这孩子真是欠抽,知道做好了就完了呗,还用钓鱼执法的方式试探老师什么时候说他,亦或者我们会说,该,谁让你不好好做了,不好好做当然要说你。但细想想,这就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做值日如此,学习如此,做好事亦如此。
这个做值日的孩子的想法值得我们每一个大人好好反思,自己对孩子的评价方式是否有很大的问题。我发现很多老师和家长已经习惯在河边等着孩子们??醋藕⒆优赖酶?,虽然心里美滋滋的,但很吝啬褒奖和赞美,因为怕孩子骄傲,有时候甚至觉得孩子爬得高是应该的,因为还有其他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还高呢,于是这个机会错过了。等孩子没劲儿了,回到平原,走到河边,大人该着急了----紧紧盯着河边,只要孩子的脚一碰到到水面,立刻过来抓现行,并美其名曰“对孩子管理严格”。此时孩子的心情和那个不做值日孩子的心情不是一样吗?我做得好的时候你看不见,稍微一不好你就盯着我了,这是何等的挫败感。
也许有人会说,就这么盯着还老出事呢,不盯着不更完吗?我以为未必。在育儿观念中,有这样的说法:孩子们都是期待被关注的,而这个关注无所谓好坏,只要被关注即可。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理坏孩子也是骂出来的现实,当孩子慢慢发现只有犯错误的时候,大人才会关注他,他就会本能地去变“坏”。以前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的父母总闹离婚,但有一次闹的时候正好孩子摔破了头,俩人立刻放下自己的矛盾都去关心孩子的伤,孩子疼在头上,暖在心里----爸妈已经很久没有这 么关心过自己了。于是,孩子每次在他们吵架的时候都会“不小心”受伤,因为他知道了换取父母关注的方法的。这个例子比较极端,这个孩子肯定是有意为之的。而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不学习,闯祸的潜意识跟这个孩子是一样的,尽管连他自己都认为是自己不努力不用功,脑子慢,习惯差,因为这些话是每次你说他的时候给他灌输的,他慢慢也就接受了,而根本原因就是你的关注点放错了位置。试想,如果我们总在高处等他,第一次也许他爬不上来,但他知道,只要他爬上来就有人关注他,就有人肯定他,他还能不努力吗?聪明的大人会在合适的高度等着孩子,也许一周孩子会爬上来一次,好好抱抱,让孩子再重复几次,当频率增加以后,大人就可以把要求提高,循环往复,此所谓给孩子一个跳起来才能够到的苹果。
我们实在无须在河边呆着,因为孩子知道水深危险,若是也知道那里的任何活动都不会有人关注,慢慢也就没了兴趣去胡闹。想让孩子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就去那里等着他吧,他肯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的!
附加小贴士:如何鼓励和表扬孩子
鼓励和肯定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罗森塔尔试验告诉我们“赏识导致成功”。这句话被滥用了很多年,却没有几个人能领悟到他的真谛,而是把它简单转化成“你真棒”。大人有时间了,心情好了,看到孩子怎么都好,随口就来一句你真棒,不疼不痒,甚至让人反感,反感如此廉价不走心的评价。当我们发现孩子的进步和成绩的时候,简单描述客观线速度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你可以说“我发现你这次数学进入年级前50名了”,或者“你们老师跟我说你篮球赛里进了十个球”。你说完了,他就会形成自我评价“我的数学还不错”“我篮球打得确实挺棒的”,而这种自我评价会直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这种自信心才是稳定的,有效的,比大人说的他好还是不好要强很多。其实大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担心别人的看法,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评价上,愿意用外部条件如钱,房,车等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这些现象都源于小的时候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只能靠不断地比较来安慰自己不确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