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等理财圣经在开篇就旗帜鲜明的指出:人人都可能实现财富自由。
这句话真是鼓舞了很多人。包括曾经的我自己,也像打了鸡血一样,关注着股市、基金、房地产这种“资产”,少买“负债”,希望通过打工和储蓄有第一桶金以后,开始投资,然后实现财富自由,走上人生的“快车道”。
但在旁观了比特币、房地产、股票一波一波的高潮迭起和断崖式下跌后,我冷静下来琢磨这句话。这简直就是一句废话啊。
如果是“人人都能实现财富自由”,显然不可能。都不用提“二八原则”,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这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人人都是富翁呢?富翁的钱怎么来的?从穷人手里“剥削”来的啊。其实这和现在共享经济是一个道理,用户多到一定程度,每人身上赚一块钱,都能形成可观的现金流。市场上钱一共就这么多,不是我赚你的就是你赚我的,或者是谁也没赚都被割了韭菜。反正不可能人人都赚了大钱。
如果是“人人都可能实现财富自由”,那这真是一句大废话。这就和“人人都可能读博士”“人人都可能有gc”“人人都可能学会开飞机”是一个道理,可能的事情多了去了,但限定条件太多了。
这些道理我们明白吗?这么多年捧这些书上神坛的读者明白吗?
当然。但这些圣经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呢?
给了我们一个希望。
希望多美好啊,让我们觉得,原来我也可以变成特别有钱的人?。?/p>
书里说了,虽然你现在没有钱,但是只要储蓄、理财、投资,等你老了就有了!
但这到底是希望还是幻想呢?我们来算一笔账:
以现在流行的说法,在北京想达到财富自由,大概需要1000万。
我们没有健林爸爸,那么普通人通过上班、做小买卖,并非常省吃俭用,从22岁开始工作,在30岁的时候有30万的积蓄还是有可能的。
好了,假设我们在30岁的时候有了30万,我们不是股神巴菲特,通过理财、基金定投、熊市定投一些股票等稳健+激进的方式,假设运气非常好,能达到平均年化8%的收益率。
这30万一分不花,让它一直在资本市场里利滚利。
保守说如果我们能活到60岁,复利30年,通过复利计算器得出,60岁的时候我们将拥有3018797.07,也就是300万元。
好像挺多的?千万别忘了通货膨胀率。
2017全球通货膨胀率为7.5%,也就是你的钱每年都贬值6%,是反着来的“利滚利”。通过通货膨胀率计算器得出,30年后的3018797.07元, 相当于现在的344810.1元,也就是34万元。
咦?是不是有点儿神奇?好不容易攒下来的30万,在你正当年的时候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就盼着老了成富翁,结果过了30年,30万还是30万!别提财务自由了,连及时行乐都没有过,是不是太亏了?
那么我们反着推,我们需要30年后拥有和现在同等价值的1000万,这是多少钱呢?
我在通货膨胀计算器里面输入了本金9000万,对,你没看错,9千万,通货膨胀率还按7.5%,设定为30年。计算结果为10279892.7元,终于是1000万了。也就是说,30年后的财富自由不是1千万了,是那时候的9千万。
9千万倒推年化8%,复利计算器告诉我,你需要在30岁的时候有1千万。
有没有搞错?我要是现在有1千万,我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
划重点:
结论1,年轻的时候没有财务自由,老了也不会。
结论2,年轻的时候有钱,就算是没有投资天赋,只要不糟蹋,老了也大概率有钱。越有钱、越有钱。
好了,如果你没有1千万,那么你需要在30岁到60岁之间,让本金30万变成9千万,才能实现那时候的财富自由。
你需要实现300倍的财富增长。
温馨提示,股神巴菲特30岁的时候有100万美金,60岁的时候把它变成了1个亿美金。但这才是100倍的增长。
所以你需要比巴菲特强大3倍。(是不是特别想抽我)
好,就算你特别强大了,和巴菲特一样,可以实现100倍的增长,那么你需要在30岁的时候攒下多少钱呢?90万。
22岁大学毕业,到30岁的时候攒够90万,如果不吃不喝,你需要这8年里年薪11万,听起来还可以?但你能不吃不喝吗?请注意我说的所有假设都是普通人,也就是他没有房,需要租房,那么房租加吃喝,不娱乐不旅游不交女朋友,一个月有50%的储蓄,我已经非常佩服他了。所以需要年薪20万,好像也不是天方夜谭?
好,那么这位年薪20万的普通人,在30岁的时候攒够了90万,他怎样才能让财富增长一百倍呢?
各种理财圣经里给出的答案,是投资房地产、股票。
说来说去,还是投机啊。
那我要这么会投机,比特币3000的时候让10万变100万,股票大跌的时候抄底,让100万变1000万,我现在就财富自由了,还用得着省吃俭用等30年吗?
但是普通人没有这个眼光、信息和魄力,所以一旦投机的通道关闭,那么按照上面的分析,他这辈子没有可能财富自由。
知道这个真相,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人在认清现实后,反而更容易接受现实,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甚至享受平凡的人生。不至于在蹉跎多年后还在做着财富自由的梦想。
人生苦短,好好赚钱,在有一定储蓄和保险的情况下,尽量的去好好享受人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