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御宅族”、“蛰居族”这是很陌生的词汇,不知道他们代表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不想与社会接触,排斥外界一切事物,拒绝接受社会交流发展?!彼嵌际鞘盏酱煺邸⒋蚧?、失败后把自己关在很小的房间里一直呆着,几年至几十年。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定义,“蛰居族”有着共同的特征:拒绝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上学或工作;没有任何亲密的社会关系,“失踪”时间超过6个月。而最高记录者,蛰居时间长达40年。
“蛰居者喜久井田在《我为什么不停地玩电子游戏》的网络日志中写道:“从7岁开始,我不再上学。洗脸,换衣服,吃饭,做完这几件事,上班族出门上班,学生出门上课,我开始我的游戏?!?/p>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内心的压力大到足够杀死一只恐龙,但有游戏可玩,我不至于疯掉或者自杀。很多父母都责怪游戏祸害孩子,谁又想过游戏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是什么让孩子如此着迷?如果孩子在现实世界得到极大满足与被重视感,那么他们还用去虚幻的世界里寻求虚幻紧张刺激吗?
一百万人“消失”了,不社交,不工作,长达数年渺无音信?!捌涫邓巧硖迕挥惺裁次侍?,只是有意识地把自己封闭在家里,每天就是看书、上网、玩游戏?!奔犹俨┦砍?。
情况稍微好一点的,会趁夜晚没人的时候出去溜达一圈,比较严重的,则拒绝走出房门,年迈的父母只能通过食物包装袋来确定他们是否还活着。
这些人里,有的是遭遇校园暴力后不愿意去上学的孩子;有些则是成年人,因为失业或者求职失败,回到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勇气出去。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直观重要的,不能仅仅因为“我很忙,工作忙的不行,没时间陪孩子?!钡鹊壤碛珊鍪雍⒆?,孩子也许因为一点点小事而酿成大错,此时父母又没有发觉,后果不堪设想。父母给的勇气和关爱是孩子一生至关重要的“武器”,所以多陪陪孩子,多鼓励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除此之外,父母离异、考试失利、感情创伤,都有可能让他们产生“劣等感”,进而陷入一种“未战先忧败”的死循环之中——“逃避”,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抚慰这种情绪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毕竟,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我也知道这是不正常的,但我不想改变。这里(房间)感觉很安全?!?/p>
当然,这并非日本社会所独有的现象。自从“双失(失学失业)青年”于2004年在香港被发现之后,在台湾、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地也相继发现“蛰居族”的存在。相对于现在我们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不过不是以“蛰居”的形式展现的,而是以:无业的形式展开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在遵从父辈的工作,寻求赚钱更快、人员流动更频繁的工作,因为这样不收约束,不想受到管控,“自由、自在、干一段时间我就去玩”,是现在普遍的现状。
有研究者称,所有发达社会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经济衰退严重、失业率高的地区更是如此。
但不同的是,日本年轻人遭遇了其他发达国家年轻人不曾经历过的、旷日持久的经济停滞。在安迪·弗隆看来,泡沫经济的破灭切断了“高分数-好大学-好工作”的“传送带”,日本年轻人失去了父辈所拥有的“终身制”工作,转而迎来打短工、打零工的短期就业局面。
最后,做“蛰居族”、“御宅族”都需要一个硬性指标:必须是中产家庭,否则没有资金保证生活,如果不是那么必将会引起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