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以苏少版一年级唱歌学习为例
苏少版的一年级音乐教材中设置了四个音乐娃娃形象,分别是“唱娃”“听娃”“动娃”“奏娃”,这四个音乐娃对应了孩子们的音乐学习内容有“唱歌”“欣赏”“律动”(舞蹈、歌表演)“演奏”等。四个音乐娃娃身着不同服装,姿态各异,有的沉醉唱歌,有的闭目聆听,有的手舞足蹈……如何让四个音乐娃带领孩子们展开音乐学习,这需要音乐教师读懂编者的设计意图,挖掘教材的结构资源,发挥教师的教学潜能,勇敢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情境性学习,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音乐体验,习得更多音乐能力。
结合各单元学习,我来谈谈真实性情境性学习的几种实践方法与个人思考。
一、“以图代词”的唱歌学习
《你早》这首歌是教材第二单元《听,谁在唱歌》的第二首曲目,也是孩子们入学一个多月后的学习内容之一。这时候的音乐学习,有了一定的秩序保障,教师除了完成授课任务,还需要和孩子们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倾听的习惯:能认真地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能认真地听完整的音乐作品(歌曲与乐曲),能认真地听作品后记忆歌词、表达观点等。这些习惯一定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具体学习的,更需要教师在学生发生错误时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
比如学习《你早》这首歌,为了让孩子们更有效、更快速地进入歌曲学习,我在导入后直接呈现了一幅“图画”,整首歌以“以图代词”呈现,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
随后教师示范演唱,孩子们聆听,说说你听到歌曲唱了什么?依据孩子们的回答,可随机学习任何一个乐句——
由先前教师的示范演唱孩子听出歌词(部分歌词),到“以图代词”的完善补充歌词,再到“有节奏地念读歌词”巩固练习,每一个步骤都是对前一次学习的巩固练习,从而让孩子在多次巩固后能准确地念读歌词、熟悉歌词,并记忆歌词。结合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在乐句的某些地方还可以设计动作以强化记忆歌词,比如“大公鸡在朝霞里喔喔叫”,我和孩子们在“喔喔叫”的地方设计了动作,双手放在嘴边做模仿公鸡叫,孩子们一边念读歌词一边做动作;第二个乐句在“丁零零零零”的地方设计动作,第三、第四乐句以此类推。
“以图代词”的情境学习,有效地缩短了孩子的认字时间(一年级孩子识字有限),帮助孩子快速记忆歌词,孩子们学习与唱歌的兴致有了大幅度提升。
二、“谜语延展”的唱歌学习
为了让一年级的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每一次新授内容我都会思考着新的歌曲采用什么方式进入学习是最佳路径。比如第三单元的《太阳》这首歌,它是第一首进入孩子视野的民歌(四川民歌)(之前的《哇哈哈》只是作为欣赏内容),旋律较之前宽广,更具歌唱性,这也是四川民歌的特点之一。
如果教学“开门见山”地直接从歌词念读起始,也并非不可以,我也尝试了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歌曲学习,但总觉得歌曲的意蕴少了一些,味道淡了一些。后来,我从“谜语”设置开始,增加“开场”的情境渲染,表达四川人热情豁达的性情,好似一下抓到了歌曲的主旨——这是久居山间的四川人对太阳(自然)的大声歌唱与深情赞美。
“有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它,不是刮风就下雨?!保ㄌ簦?/p>
因为是对着山歌唱、对着太阳歌唱,所以请孩子们特意感受一下长音(二分音符)的运用,通过“念一念”“找一找”“唱一唱”“比一比”“说一说”等形式,体会音的长短与不同表达,并在念读与学习时有意识地将这些长音唱足、唱好。正好与本课的“音有长短”知识点结合,融知识与具体的歌曲学习中,既掌握了知识要点,又在歌曲演唱时体验了它的含义与表达。这种情境学习,化解了学习“知识点”的枯燥与乏味,融学习与技能于一体,实现学习与运用的有效交融。
三、“实物入境”的唱歌学习
真实情境性学习,其实就是和孩子的生活连接,和孩子的认知连接,和孩子的学习最近发展区连接,唤起孩子学习的真实意愿,并真实而有效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场景中。
秋天到了,秋意渐浓,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都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引导孩子观察校园里真实而微妙的变化,引导孩子观察园子里的一花一叶,也唤起孩子内心美好的情感。第五单元《秋天的歌》是一个非常应景的学习内容,《小树叶》更是一首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
在教授这一课,我和孩子们交流“你是怎么发现秋天来了”的时候,孩子们说“枫叶渐渐红了,树叶渐渐黄了,小树叶从树枝上慢慢掉落下来……”,这时,我从衣袋里随手掏出几片从园子里捡来的小树叶,孩子们惊呼起来,开始认真观察老师手中的小树叶,“有的小树叶绿中带黄,有的小树叶黄中带红,有的小树叶红中带枯……”,每一片小树叶都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存在。这时,音乐渐渐响起,老师开始动情地演唱《小树叶》——
“秋风起来啦,秋天起来啦,小树叶离开了妈妈。飘呀飘呀飘向哪里?心里可害怕?
小树叶沙沙,沙沙沙沙沙,好像在勇敢地说话。春天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
老师手执美丽的小树叶,加上富有故事性的歌唱,顺利把孩子们带入了歌曲意境,孩子们仿佛就是一片一片飘落的小树叶,真实体会到了“与妈妈分离的害怕、担心”,再到“春天将与妈妈再见时的勇敢与坚强”,孩子们的内心与小树叶的命运发生了共情、共振,由此生发出人与自然的美好情感。
基于这样的情感连接,我没有立即展开歌曲学习,而是请孩子们模仿秋风抚摸小树叶的声音,用温柔且慢速的“刷 - ︱ 刷 刷 ‖”为歌曲第一段伴奏;在秋风吹拂下的小树叶,发出勇敢而欢乐的说话声用“沙沙? 沙 ︱ 沙沙? 沙 ‖”为歌曲第二段伴奏;老师则继续演唱歌曲,师生形成两个声部的和谐效果,为后续两个声部的合唱学习做好了铺垫与准备,此时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由舞带声”的唱歌学习
同样出现在第五单元《秋天的歌》中的另一首歌曲是《雁儿飞》,它是一首优美的三拍子歌曲,也是本册教材第一次出现了“充满想象地演唱这首歌曲”的教学要求。什么是“充满想象地演唱”?就是演唱者在歌唱时有画面感,有代入感(自己就是一只大雁),富有感情地演唱。如何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呢?
课前我对《雁儿飞》这首歌的教学做了很多种设想,但后来都被一一否定了。当我再看教材、再唱歌曲时,发现歌曲一共有三个乐句,每个乐句四小节,看起来乐句工整,但没有发现任何规律,三个乐句各有特点:第一乐句低音起唱,演唱时连贯而有起伏感,像是大雁的翅膀舞动;第二个乐句因休止符的运用,显得略微跳跃,有停顿感,演唱时与第一个乐句形成了对比;第三个乐句演唱时和第一乐句相同,声音连贯而舒展,但旋律和第一乐句没有关联。歌曲的呈现,用了三个不同的色块标注三个乐句(蓝色,绿色,紫色),我的教学,就是要在这三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乐句中寻求教学的突破口。
后来,第一乐句旋律的起伏感给我带来了教学灵感,于是我从大雁的飞翔动作切入:第一个乐句的起伏感,正好像大雁平飞的动作;第二乐句的休止停顿感,特别像大雁在侧飞的动作,左右侧飞的平衡感正好与声音的停顿相吻合;最后一个乐句“3 2 1 ”到低音“5”,像极了大雁高飞时翅膀的“起与落”。我的教学就是从模仿大雁飞翔的三个动作开始:平飞,侧飞,高飞,三个飞舞动作对应三句不同的乐句旋律,三个飞舞动作又很好地对应了三句不同的旋律特征。
“由舞带声”,学完三个飞舞动作,加上歌词“雁儿飞,排成队,飞呀,飞呀,飞向南,春天飞向北”,真有天衣无缝的感觉。当然,孩子们在演唱歌曲时,连贯与跳跃(休止符的运用)的不同演唱,我还是进行了单独的指导与对比聆听,声音的不同表达就是在这样细微而具体的指导里。
一边飞舞,一边歌唱;一边歌唱,一边想象,这不就是“充满想象地演唱这首歌”吗?看着孩子们边歌边舞的情景,我也仿佛变成了一只大雁飞翔在辽阔而壮美的天空之下……
音乐是一门富有情感的艺术,音乐学习需要唤起孩子真实的情感体验与真切的情感表达,而真实的情境学习让孩子们的体验得到了无声浸润,情感得到了美妙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