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生平: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戏志才(生卒年不详),或志才为字,名不详,东汉颍川郡(今河南禹州)人。经张邈推荐,成为曹操麾下谋士。为人多谋略,曹操十分器重,不幸早卒。
三国演义中并无此人,三国志中只有寥寥数语。由荀彧推荐给曹操,被称为有“负俗之讥”。死后,荀彧又举荐了郭嘉。
深思熟虑一番后,我决定还是从郭嘉开始写,对于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来说,或许,我能带来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来从后世衍生作品和游戏形象上来解析这样一位和荀彧同样才华横溢、立下汗马功劳的伟大谋士。
世之奇士
? ? ? ? 不知道以前有没有捣弄风水学的人算过,颍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何能在三国时代孕育出这样多的英雄人物。
? ? ? ? 年轻时期的郭嘉就有了长远的见识,深知汉末天下必大乱的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选择了隐士。这样一位年纪小、又没什么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大学生,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名气。
? ? ? ? 二十一岁那年,郭嘉一个人来到了河北,当时的一方霸主袁绍便客客气气的接待他,然而,袁绍身上那种因出身高贵而在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来的高傲和轻慢被郭嘉一眼洞穿,郭嘉便对当时在袁绍手下打工的同乡人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说完这一番惊天动地的话后,他便头也不回地跑回了家,继续做他的“世外高人”。而这一等,就是六年。
? ? ? ? 建安元年(196),此时的曹操正沉浸在无限的忧伤和哀痛之中。他手边最器重的谋士之一——戏志才去世了,深感无力的曹操只好向荀彧写了一封信求助:“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 ? ? 荀彧很快回信了:“郭嘉可以?!?/p>
? ? ? 受到了曹操召见的郭嘉紧赶慢赶地来到了曹操处,二人在营房中一夜深谈,他们谈了什么内容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郭嘉也贡献了一番《隆中对》,又或许是什么做大做强、赶孙超袁的伟大计划,总之,三国志对于二人这番聊天的结尾的记录是:曹操高兴的说:“能帮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而郭嘉也兴奋地直搓手:“这才是我想要的主人啊!”
? ? ? ? 随后,郭嘉就被任命为军师祭酒,相当于今天军队里的参谋长,为众谋士之首,而这个第一次发表政见的年轻人,才二十六岁。
? ? ?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在曹军的编制中,原本并没有这个官职。
【遗计】:智者,当有高瞻远瞩,推演时局之能。/奉孝在此,丞相何忧?
? ? ? ? 不同于《三国志》,《三国演义》中,郭嘉的出场频率还是很高的,在他所有的策谋中,我选择展示几个尤为精彩突出的片选。
? ? ? ? 十胜十败
? ? ? ? 袁绍和曹操注定是要在辽东这块广袤的大地上打个你死我活的。
? ? ? ? 建安二年(197),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火上浇油,收到了这封信的曹操几乎气到昏厥,然后,愤怒归愤怒,他也不敢怎样,人家袁绍是名门贵族,货真价实的“四世三公”,而自己不过是一介军阀而已,手里握着天子,也仅仅是站稳了脚跟。
? ? ? ? 这口恶气是必须要出的,这一仗也肯定要打,但是人家麾下的军队不计其数啊,我们要怎么打?拿头打吗?一时间,低落的情绪从上至下蔓延到了整个军队。
? ? ? ? 在这个曹操都感到无力的时候,郭嘉站了出来。随后,一篇我认为绝对称得上是精彩的议论——《十胜十败论》横空出世,像一枚火种点燃了所有人的的希望。
? ? ? ? 这篇议论在这里原文放出,因为我觉得用翻译是对这篇文章的的精彩程度的不尊重。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 ? ?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您比袁绍强太多了,不用怂。
? ? ? 《三国志》真切地记载下来了曹操当时的反应: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 ? ? ? 此后,曹操再也没有抱怨过敌众我寡。
【遗计】:此有锦囊若干,公可依计行事。/策谋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 ? ? 然而,就在曹操一伙人上下同心,准备和袁绍真真切切的做过一场时,出了个岔子。
? ? ? ? 建安三年(198),曹操的老朋友刘备被吕布打得溃不成军,投奔曹操。
? ? ? ? 说起来,二人的关系还有点微妙,早年黄巾起义的时候二人就认识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同事,因此,刘备在年轻时便展现出来的雄才大略就让曹操深深忌惮。对于正渴望实现王霸之业的曹操来说,刘备的投靠的确让他感到棘手。于是他问了问自己人。当时同样在曹操手下任谋士的程昱态度相当坚决:刘备一定要杀!这人心怀不轨,将来一定是个祸害!
? ? ? ? 曹操再一次陷入犹豫,而听说了这件事的郭嘉赶忙制止了曹操:“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 ? ? ? 这一番话不禁让曹操想起了早些时候自己亲手杀掉的兖州名士边让,而因此与他反目成仇的童年玩伴张邈、自己的救命恩人陈宫,无数的士大夫的造反,曹操这才放下了手中的四十米大刀,笑了笑:“君得之矣!”
? ? ? ? 然而郭嘉话还没说完:话虽如此,你也不能放纵他,刘备手下那么多厉害角色,关羽张飞,都是给他卖命的,得把刘备软禁起来??!曹操偏偏在这个时候展现出来了霸道总裁的气质,挥手拒绝,回头就给刘备安上了一个豫州牧的职务,对他是亲近的不行,酿成了一段“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经典。
? ? ? 然后他就给刘备毫不留情地背刺了。
? ? ? 这个岔子说起来也很有意思,起因很简单,就是在上一篇武将列传提及的“衣带诏”,《三国演义》对于这一段故事用了很富有喜剧色彩的描写:接到了“衣带诏”的刘备本就心里有鬼,曹操这一番青梅煮酒的畅谈在他眼里跟鸿门宴没有本质区别,好不容易活着从曹府里出来的刘备赶紧回家收拾东西,准备和关羽张飞一起浪迹天涯。
? ? ? ? 生活就是这么多巧合,这时候,一个叫袁术的憨憨攻打曹操,刘备“主动请缨”,曹操也没多想,给了他兵马就放他走了。
? ? ? ? 然后郭嘉就急了:“您这是把老虎放走了啊,纵使是不杀他,您也不能让他随意地离开您??!”
? ? ? ? 曹操一愣:“那我现在去追?”
? ? ? ? 郭嘉直跺脚:“晚了!追不上了!”
? ? ? ? 后来,关羽斩杀车胄、夺下徐州的消息传回曹府,整个曹府都是曹操被背刺时的咆哮和跺脚声。
? ? ? 【遗计】:锦囊妙策,终定社稷。/依此计行,辽东可定。
? ? ?
? ? ? ? 不久,曹操袁绍这对冤家终于互相看对方不顺眼,陈琳一篇《讨贼檄文》,正式拉开了这一场历史上与赤壁之战并列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恢弘战役。
? ? ? ? 这场战役的结果,上一篇武将列传也有很清楚的说明了:曹操完败袁绍,袁绍忧郁而死。
? ? ? ? 但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这场战争绝对不是两个人的博弈,而是庞大的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袁绍不过是这个利益集团的领头,他死了,自然还有人顶替他的位置。
? ? ? ? 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熙,以及他的外甥高幹都坐拥一方领土,按兵不动,不清除这几方势力,意味着曹操离胜利还有一段距离。
? ? ? ? 不过显然曹操本人也没多操心——早在开战时,几个儿子就为谁当继承人的问题杀的不可开交,结果,他们老爸战死沙场时,谁也没有第一个站出来支援。
? ? ? ? 袁谭第一个顶不住曹军强大的攻势,战死了,剩下两个不掌事的弟弟连忙抱团,依然被曹操打得屁滚尿流,就在曹操历尽艰辛、杀尽了袁氏兄弟和乌桓援军人马的时候,传来了一个消息:跟着曹操一同来到辽东而水土不服的郭嘉终于是撑不住了,倒在了柳城。
? ? ? ? 这无疑是一记晴天霹雳,曹操慌忙赶回柳城,但是,他见到的,是郭嘉已经冰冷的尸体。
? ? ? ? 一直伏侍郭嘉直到去世的下人将一封遗书交到了痛不欲生的曹操手里。
? ? ? ? 此时,外面的将领都抢着要攻打袁氏兄弟投奔的公孙康,曹操冷静下来,制止了他们:“不用,他们的人头一会就送来?!?/p>
? ? ? ? 诸将领大眼瞪小眼,都以为曹操难过出病来了,谁也不敢说什么,讪笑着散了。
? ? ? ? 几天后,公孙康的使者将袁氏兄弟的头送到了曹操的案几前。而将领们都一副见鬼了的表情?!埃ú懿伲┐笮υ唬骸安怀龇钚⒅?!”……出郭嘉书以示之。书略曰:“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敝诮杂辉境粕?。操引众官复设祭于郭嘉灵前。亡年三十八岁,从征十有一年,多立奇勋。后人有诗赞曰:“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上硐壬?,中原梁栋倾?!辈倭毂辜街?,使人先扶郭嘉灵柩于许都安葬?!?/p>
? ? ? ? 郭嘉,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兵不血刃地统一了北方,让曹操永远地立于不败之地。至此,这一传奇人物,从三国的舞台上退场。
? ? ? ? 尾声
? ? ? ?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在严于治军的曹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对于曹操来说,郭嘉的地位无异于刘备的诸葛亮。
? ? ? ? 我曾在上网的时候看见了网友对于郭嘉的评价,才得知他的风评并不好,有人嘲讽他为“贴吧三大吹”之一,在我看来,大可不必,郭嘉在魏国的政治地位并不高,但是对于君主来说,郭嘉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为他是曹操心中托孤的对象,是王子的指导者,是魏国的“相父”。
? ? ? ? 可惜的是,郭嘉走的太早,他年轻得让人难过,他没能在这个乱世中充分展现他的才华,没能告诉我们“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会不会是一句空话。
? ? ? ? 曹操谋士极多,却从未让郭嘉离开身边,官渡之战时,曹操犹豫要不要留兵马守许昌,郭嘉直言:“刘备不会来犯?!焙笃?,传闻孙策想跨江突袭许昌,郭嘉又说:“必死于小人之手?!本ρ?。
? ? ? ? 郭嘉不是什么核心人物,但是却是握住定音锤的那只手,是曹操犹疑不决时的一盏明灯,是曹魏基业的引路人,赤壁之战曹操惨败,他大哭:“如果郭嘉还在,绝不会让我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 ? ? 如果郭嘉还活着,赤壁之战的结局是什么,三国的历史是否会改写,没有人说的清楚,对于这样一个随风而逝的伟人来说,这些议论不过都是笑料而已,我想,郭嘉直到死,大概也没有想过自己要在后世留下什么,也没有想过自己在历史中会是怎样的形象,他只不过是,躺在榻上,望着未收复的疆土,努力的,竭尽自己最后一点点心力而已。
? ? ? ? 戏志才·颍川之才
? ? ? ? 关于戏志才的记载,历史上只有很少的文字,但是从这些情报中,我们还是可以推理出来一些东西。
? ? ? ? 首先,戏这个姓氏太少见了,可能戏志才是颍川当地的名门贵族,至少是士族,因为他是由同样是士族的荀彧推荐的,而当时,士族是不屑于和平民交往的。
? ? ? ? 而通过曹操对于戏志才“可计事者”的评价和于郭嘉相当的地位,我们也能确定其拥有相当高的才华,可惜,历史有时不尽人意,在给我们带来郭嘉的精彩演出时,又让这位天才隐匿在了风中。
? ? ?
? ? ? “为何,不再给我,一点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