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与戏剧的同生共舞
陈世雄在《电影思维和戏剧思维相互渗透》中写道:电影诞生以来的百年史,就是电影和戏剧两种思维方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历史。
戏剧与电影作为具有颇多相似成分的艺术门类,一个逼近真实,一个模仿真实,二者常被当成类比对象,其关系也是令人瞩目。在探寻电影与戏剧的互动关系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截然不同的状态,或夸大其词说戏剧是电影创作主流,或全盘否定曰戏剧的拐棍使电影发育不良,理论研究上莫衷一是,在实践过程中也是百家争鸣。
实则,两种时空叙事艺术中极具表现力的门类,在创作思维上存在相互渗透,在发展模式中存在相互借鉴,历经模仿,离间又回归,如今二者不断趋于和谐。
一、电影与戏剧的溯源
从电影的起源来看,自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机,人们就产生了将影片用于讲述故事的想法,不再满足于对一个个日常动作的简单复制,而选择一连串有目的的动作的视觉叙述。文中提到,梅里爱首先将电影引向戏剧的道路,创戏剧美学。格里菲斯开创叙事电影这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流派,时空突破舞台,高度重视戏剧性。
电影开始摆脱单纯实录而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现代艺术,叙事的方法和观众的培养都会受到巨大的挑战。电影自己的独立的艺术地位是很难形成和保持的,借鉴甚至搬用早为人们熟知和喜爱的其他姊妹艺术的叙事经验,是电影成为视觉叙述艺术的必由之路。各地不约而同地,大多从戏剧中找灵感,因为电影的叙事模式和戏曲同构,都是反映观众的接收坐标的,也是最能代表该时刻社会风土人情的典型范本,由此戏剧为电影提供了叙事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技巧。
如中国第一部电影则是京剧《定军山》的实录,因为戏曲是中国古老的大众娱乐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电影在中国强大的传统美学面前,在经过自己的挣扎和拼杀后,既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向这种传统美学做出了妥协和投降,一是题材的借鉴和改编,二是创作手法和技巧学习使得电影和戏曲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血亲关系,“影戏”在中国存在良久,可见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无疑从戏剧中“偷”到了许多起承转合的精髓和奥妙,“影戏”美学理论也影响深远,种种戏剧痕迹至今仍旧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观念??杉蘼凼潜硌莼故切鹗?,电影从戏剧中都得到了宝贵的启发和潜移默化的滋养。
二、“丢掉戏剧的拐杖”
20年代初期,法国“先锋派”试图孤立电影,爱森斯坦否定电影与戏剧的一切共同点。40年代中期,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代表的纪实主义电影观对戏剧化电影产生巨大冲击。50、60年代,巴赞、克拉考尔反对蒙太奇,倡导纯客观化?!靶吕顺薄毕质抵饕宓缬埃戎杂谑录奈蘼呒楹?,反对戏剧化,但有故事性?!胺窍肪缁钡奶岢?,也许标志着电影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理论学家试图剥离电影和戏剧的关系,电影“去戏剧化”的理论框架中,电影是一个比戏剧具有优势的艺术门类,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在时空结构的自由程度上。戏剧作为一种低技术含量的艺术门类,表现手法和观念都已经陈旧而落伍,因此他们认为电影不该沿用戏剧的思维和观念。
在实践中,一方面,一些具有先锋性的电影如诗电影、纯电影,则试图超越戏剧传统和戏剧化叙事。现代主义电影在叙事上排斥故事陈旧的因果性,讲究非理性色彩,以事件的无逻辑组合或意识活动来支撑故事的情节结构,刻意追求电影银幕的光影效果。一些现代主义电影在叙事的过程中,常常用跳接、自我评议等主观随意手法,或故意去掉动作中的某些传统的连接点,穿插象征、幻想和隐喻的画面,来显示出人为的痕迹,表示这是在拍电影,造成观赏中的离间效果。
另一方面,在试听语言上,打破陈旧的舞台化的电影视听外观,在创作实践中刻意追求和探索新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特别是在当时相对开放的思想文化氛围中,广泛汲取国外的电影语言方式。其次,在电影的叙事模式上,突破传统单一的戏剧冲突的叙事结构,多样化的叙事风格兴起。
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影坛也出现了过分追求视觉冲击,忽视戏剧性创作的现象。在音、光、色,画面宽广,场面宏伟上做文章,实行巨片政策,生产规模宏大的高科技影片,成为了一些商业影片的选择。用电脑特技制作出的视听影像令人真假难辨,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局限,也冲击了传统电影美学观念?!叭ハ肪缁钡墓勰疃韵肪缜榻谠诘缬爸腥菀自斐傻缬敖熳非笮问礁械奈笄?,在叙事能力方面则日益地下。
三、电影的戏剧性回归
麦茨曾经说过:“电影不是由于它是一种语言,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于它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才成了一种语言?!泵挥行鹗?,恐怕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叙事模式,文学采用叙述,戏剧采用演示,而电影采用呈现。电影的本质是说故事。作为一种通俗文化,电影和任何一种通俗文化一样,消费者充满着对故事的渴望。观众在千奇百怪的故事与情感宣泄中获得世俗生活的愉悦、幻想和趣味。
现在中国电影国际化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问题,而恰恰是叙事水准这个软肋。某些包装华丽、过度依赖视觉效果的作品,往往在情节合理性、结构完整性逻辑一致性、叙事张力等诸多要素上,都明显的虚弱。抽调了电影作为叙事艺术的最根本的戏剧性特征,失去了大众化的视觉形象,成为晦涩难懂的一堆碎片,最终会很快就走向消亡。
我们知道,令观众叹为观止的往往并不是绚烂的画面和精彩的打斗,而是影片独具匠心的文本创作。电影越是高科技,越是大制作,它就越依赖一个精彩的戏剧故事,这也是从侧面说明一个道理:以文本为内核、以科技为强援的电影创作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就是戏剧与电影难解难分的情愫。
从历史上看,“电影和戏剧分离”的现象为特定时期中国电影艺术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戏剧的桎梏,造就了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辉煌。但是站在今天的立场,在电影艺术确立了其独立的主体性以后,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取戏剧因素和戏剧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发现自身的局限和潜力,挖掘艺术表现的可能性。这样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弊。
在戏剧与电影的互动关系问题上,在此引用某学者的观点:“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如果把戏剧性做一个狭义的定义,指‘舞台化的视听外观’的话,那么‘电影和戏剧离婚’是对的;如果是作广义的定义,指‘戏剧性的叙事原则’,则戏剧性是电影叙事的一个重要范畴,特别是在当代流行影视剧和当代大众文化中,电影不能和戏剧‘离婚’。也没有必要、不应该把电影的戏剧性绝对化,当代电影叙事应该有多元的叙事模式?!?/p>
在我看来,电影和戏剧的艺术系统的构成方式和美学形态不同,创作也是以不同的角度、形式以及标准进行的。两者的形式不同但内容和精神具有一致性。就其思维方式而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必然性,一方面因为艺术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其创作者演绎者本身就有重叠贯通。在发展模式上,二者更有互动的必要。比如把戏剧的叙事性融入电影,使电影更有内容。比如将电影的流行文化、大众趣味及其市场机制带入戏剧,让它吸收社会最流行的表述。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的接壤,可以大大改变了文化的精神版图和文化消费的趋势。
电影与戏剧,百十年来经历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过程,而最终我们将见证着两者和谐发展,同生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