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暑假,我们调研走访了两个乡镇,十几个农村,十所农村小学,下面这些内容本是为写论文提供的素材,但就在今天,我在央视12套《道德观察》看到一期“山村里的迷你学校”的节目,我知道,节目里的内容,绝不只是个案,也绝不是赞扬某个人的道德可以说明的问题,我突然觉得论文太客观、太远离人间烟火,写论文的意义似乎也不是那么大,所以,我想跟大家说一说,可能大家都未曾了解过的农村学?!?/p>
一、调研缘起
(一)怀旧:儿时的辛酸记忆
调研团队成员都来自农村,小时候就接受过农村学校的教育。笔者经常会回忆起小时候还在农村上学的那段经历,难忘又不愿意过多回忆的经历。
那时候学校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院子,呈“品”字形分布的三排瓦房就是教舍,院子中间是满地黄土的操场,仅有的体育器材是校门口两组生着锈的双杠,而笔者对那两组双杠印象尤为深刻,因为小时候曾从双杠上头朝下摔下来过,双杠下面没有护垫,甚至没有沙坑。
那时候上学最怕下雨天,印象深刻的事情也都发生在下雨天。
家距离学校比较远,午饭不能回家吃,学校没有学生厨房,也就不能够提供午餐,所以只能自己从家里用大茶缸带饭去学校,中午在学校吃冷饭。在一个下雨天,笔者提着饭刚出门,塑料袋就破了,茶缸掉到地上,饭撒了一地,奶奶脾气不好,笔者自然而然地被骂了一通。上学没有大路,只能走田埂。到了放学时候,村里一些年纪大的男孩子通常走在前面,他们经?;岚烟锕×奖叩牟荽蚋鼋?,做成了一个陷阱,等着小孩子被绊倒,然后哈哈大笑。雨天的时候,那些走在前面的人,总喜欢把田埂踩得很光滑,而小朋友们则经常在这光滑的田埂上摔倒,有一次笔者就差点摔到旁边的水田里去,幸好被一个大姐姐拉住了。
现在想想这些事,总是一阵莫名的心酸。
直到有一次笔者回老家,突发兴致想回以前的学??纯?,发现学校修建得很漂亮,地面不再是黄土、教舍不再是瓦房……走进去发现,学校配有电脑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再仔细看看每个教室,一年级一个班,9个座位,二年级一个班,7个座位……其他年级教室也如出一辙。
农村学校变化翻天覆地,农村学校现在的状况究竟如何,至此,笔者萌生出调查农村学校发展现状的念头。
二、孩子们的诉说
调研中,我们了解了一些孩子们的想法和状况,主要是r镇两位住校的女生对学校的看法,j镇K教学点的几个学生以及M小学学生的普遍生活状况。
(一)“在这个学校读没意思”
L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无论是在教学质量上还是校园环境上,在全镇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但就是身处于这样一个学校里,在被问到喜不喜欢这个学校时,两个小女孩却异口同声地说出:“不喜欢”。
这两个小女孩现在已经六年级了,她们村的教学点不设三至六年级,所以,她们从三年级开始就一直住校。因为家住得远,她们不论寒冬酷暑,星期一早上都必须6点左右起床,然后自己骑自行车去学校,星期三下午和星期五下午回家一次,路上至少需要花费半个小时很是不便。幸好现在乡村都基本修好了水泥路,路上不至于像我们小时候一样“险象环生”。
学校现在没有学生食堂,这两个小女孩只能跟着老师们一起吃,起初我们以为这是好事,但事实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两个小女孩每个学期要交400元的“米钱”,也就是因为她们交的是“米钱”,所以她们每顿饭只能在食堂打白饭?;蛐硎桥┐搴⒆佣加行┬碜员?,她们觉得老师对她们不亲近,所以她们也不敢在食堂里和老师们围坐在一张餐桌上谈笑风生,而只能每人端着一盆白饭,穿过空阔的操场,回到自己清冷的宿舍。至于菜,她们每个星期都要用玻璃罐,从家里带辣酱、萝卜干,最好的也就是鱼干到学校,星期三回家很大的一个原因也是去补充菜。两个小女孩回到寝室,一人一张桌子,默默地从罐子里挖点辣椒酱出来,吃几口白饭。而学校有些老师的子女,则可以和老师一起,在食堂餐桌上大快朵颐。和自己同龄的同学享受着不同的待遇,两个小女孩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另外还有早餐,学校的早餐老师们吃米饭,食堂阿姨和这两个小女孩一般喝粥,但这两个小女孩是排在最后吃的,阿姨们会把粥里的米饭都捞走,到她们嘴里的,几乎就只剩米汤了。
除了吃饭,喝水也是她们的大问题。教室里没有饮用水,只有老师办公室才有饮水机,但两个农村来的小姑娘却不好意思每天到老师办公室要水喝,所以她们每个星期天晚上都要在家烧好开水、放凉、灌满几个矿泉水瓶,星期一早上用书包把这些沉甸甸的水背到学校去。
学校住宿条件也不太好。两个小女孩现在睡上下铺,她们说,晚上蚊子特别多,寝室里没有风扇,睡觉特别热。因为在学校住,小女孩三年级就开始自己洗衣服,而且不管冷暖,只有老师们能够享受热水,她们无论洗碗、洗衣服还是洗澡,都只能用冷水。
在另一个小学调研时,学生们正在考试,我们也就没有打扰他们,从老师口中我们了解到,该小学的住校生也是交“米钱”,也是跟老师一起吃。j镇Z小学的校长也说,住校生跟老师们一起吃。我们也就大致能知道这些小朋友的生活了吧。
(二)“这些孩子都是可怜人啊”
j镇K教学点是一个只有两个老师、四个学生的“麻雀学?!?,教学点里孩子们的生活状况,不由地让队员们感到心酸。
K教学点的四个小孩,其中一个孩子的母亲精神失常;一个孩子的母亲罹患糖尿病,长年无法劳作,需要供养;一个孩子的母亲已经逝世,父亲因严重的肺结核住院,随时都有离世的可能;还有一个小孩,他的母亲是外地人,后来跟人跑了。校长说,这些孩子还留在山里读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各自家里都有难处,而这几个孩子成绩很差,也不无家庭因素的影响,他们每天回去都要洗衣、做饭、干农活、照顾家里的病人,一来二去,他们也就没有太多心思放在读书上了。
j镇M村是一个距离镇上很远的村子,队员们坐摩托前往,在路上花费了四十多分钟才到,而且从镇上到M村,只有一条路,所以,那是一个相对外界来说比较封闭的环境。因为和外面的世界相对独立,M村小学的生源比较稳定,现在还有将近300名在校学生。
通过M村小学的校长,我们了解到,M村小学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生活习惯普遍比较差,衣着邋遢、手上脸上都很脏。爷爷奶奶带小孩都没有培养孩子们生活习惯的意识,加上家里还要干农活,就更顾不上这些孩子的生活细节了,只要孩子们能吃饱穿暖、晚上睡着,这就算尽到了照料的责任。M村小学曾经在集会时进行过评比,比比谁的手最脏,评比进行的时候风气会好一点,评比一旦停止,又是恢复原样。所以,校长感叹:“在这方面,我们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相差太远了?!?/p>
三、捉襟见肘的师资
师资不足是我们调研中发现的最普遍的问题,关于师资不足,农村学校也有一些极具特色的事情。
(一)“所有科目的老师都很缺”
?“所有科目的老师都很缺,就连中心小学也很缺。”这是j镇中心小学校长的原话。在缺少的老师中,又属英语老师和专职的音体美教师尤为匮乏。
在走访的学校中,音体美老师基本都是由其他老师兼任。没有专职老师,各种器材也就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据L学校的学生说,什么实验课之类的课程,一个学期大概也就一节的样子。教学点就更不用说了,一两个老教师带几个学生,能上好语文数学就已经很好了,音体美课程基本都不开设。
英语老师在乡村是个稀缺资源。就连教学点的设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都要考虑到英语老师的分配问题。一旦上了三年级,孩子们就应该要开始学习英语了,但如果一个教学点的学生太少,该教学点的三至六年级就会被搬移到就近的完小,这样,为的是省下一个英语老师。
j镇K教学点的情况非?!岸捞亍?。这个教学点的四个学生都是五年级,但常驻学校的只有一个语文老师和一个数学老师。他们的英语课在每周周三,星期三这天,英语老师会从j镇中心小学去到K教学点,周三一整天上英语课。其他时候,都是半天上语文课,半天上数学课。教学点的老师也笑称:“我们这里是有‘两个半’老师的?!闭庋峡魏⒆用悄芙邮苈??这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教学点的负责人苦笑着说,不能接受也没办法啊。
复式教学是师资匮乏另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为了节约师资,学生少的教学点一般只能分配到一个教师,这一个老师既教语文也教数学。但是如果碰上教学点有不同年级(一般是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复式教学便应运而生。复式教学是这样的:两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里上课,首先一年级同学开始上课,二年级的学生自习;等一年级的课上完了,一年级的学生自习,二年级开始上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对老师的经验和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但即使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这种上课方式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二)“我们现在不叫代课老师,叫临时聘用”
代课教师,是指在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在以前也被称为民办教师。自2010年国家禁止新聘代课老师之后,代课老师本应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代课老师。j镇中心小学的校长跟我们说,现在不叫代课老师了,叫临时聘用。
j镇T教学点还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教师队伍中有一位女教师,而她就是一名“临时聘用”的老师。这位女教师是本村人,40多岁,初中学历,教一年级??闯隼次颐堑木?,校长说:“教教一年级的小朋友,最重要的是有耐心,初中学历,足够了?!?/p>
j镇K教学点,现在常驻的两位老师都是已经退休了的老教师。教学点的负责人钟同茂老师在K小学工作了将近二十年,今年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年。另一个老师钟久庆,三年前就已经退休了。两位老师私交甚笃,在钟久庆老师退休后,钟同茂老师凭借个人的交情把钟久庆老师劝到教学点来继续代课,一代就是三年。直到今年三月,钟同茂老师也到了退休年龄,但他还是应上面的要求,继续负责教学点到本学期结束,下学期开始,两位老教师就将正式开始享受他们的退休生活。当我们问到明年的老师怎么办时,两位老教师也显得比较为难,他们说,年轻老师谁会愿意到这种地方来,以后可能会在村里找个还未外出打工的高中生,把他聘用过来吧。
四、家长的心酸
家长是与孩子上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主体之一,也是受孩子上学影响最大的主体。伴随着基层学校的变迁,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许更加生动。
(一)“其实我早就想在家了”
在村镇里,田间地头、手工作坊的收入,不足以供养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家长们只能选择外出打工。“没办法,为了孩子”是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坝惺焙虺鋈ィ⒆永此臀业氖焙?,我都会有想哭的冲动”这是从一位已经40多岁、本应坚毅刚强的父亲口中说出来的话。
“都是为了孩子”,是做父母的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还有些话,常人是听不到的。r镇有一个家庭,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照顾孩子,为了送小孩到中心小学读书,家里三口人住在租的房子里。这位母亲跟我们谈天的时候说,孩子的父亲在广州的一家制衣厂工作,因为那边都是第二天要赶着出货,所以工人们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12点以后。孩子的父亲在打电话回来的时候,不止一次说过,他其实一点都不想在外面,外面逢年过节都是一个人冷冷清清的,他早就想留在里家了。母亲在电话这头安慰他,再坚持一两年,等攒点钱,我们就一起在家。但其实家里,孩子上学以后,母亲一个人也是冷冷清清。
我们能听到的,是这些很简单、很朴素的话,但我们无法听到的,是他们内心最深沉的无奈。
(二)“为了孩子是真的很奔波”
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现在很多父母都会选择一个外出,一个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外出的那个诉说着无奈,而在家的那个,则饱含着无尽的奔波劳碌。
还是在r镇,有这样一户人家。一开始,家里两个孩子在农村老家读书,由爷爷奶奶照顾,外出打工的父母在过年时回到家里。母亲发现,孩子身上到处都长虱子,在跟村里的大人聊天时,母亲才知道,自己的两个孩子在村里经常被欺负。母亲再也不忍心把孩子留在老家,于是,她把两个孩子从老家带到镇上,送去中心小学读书,三口人(父亲还是外出打工)租住在一个房间里,房间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饭桌、一个简易的布衣橱。他们租的房子在一个距离中心小学不远的大院子里,这个院子里面住满了这样的家庭,每个住户都只有一间房间,做饭都是在走廊上,整个院子共用一个卫生间。在这样简陋的房子里,他们住了三年,三年后,他们又搬到了一个远房亲戚的房子里租住,又住了一年,房东对他们租住的房子另有处置,他们只好再找一个房子。四年里搬了两次家,母亲已经厌烦了这样的居无定所,所以这次,他们选择租在了一间很阴暗的民房里,房主已经搬到市区去了,他们可以一直租下去而不用再搬家。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了,有时候学校分组做手抄报,孩子却不想把同学带回他那个白天也必须要开灯的“家”里。
笔者小时候也成长在类似的家庭里,也曾租住在那个距离中心小学不远的院子里,现在,那个院子里还是住满了住户,年年岁岁,人来人往,这种家庭围绕着学校,一直都存在着。
还有一个老人家,今年已经60多岁了,孙女在中心小学读书,家住在距离学校几公里外的农村。每天早上,老人要骑着农用的电动三轮车把孩子送到学校,中午送饭去学校,下午放学再把孩子接回家,如此循环,年年不辍。除去接送孩子和送饭,老爷子在家还要干农活,他有时也会抱怨,说每天这样来来去去,真的很耽误时间,特别是在农忙的时候,在地里忙活半天回到家,因为要给孩子送饭,连午睡都要放弃。但即使会有抱怨,年年日日,所有的循环依旧如此。
五、正在路上的教育均衡化
调研期间正好是R市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化的时期,今年上半年,江西省对R市市教育均衡化工作进行了检查,之后还会有国家的检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对学校的调研。
(一)“全部都是标准化建设”
“全部都是标准化建设”是r镇镇G小学校长在给我们介绍学校建设的情况时说到的一句话。
近几年,R市各乡村小学陆续开始翻新或者改造,r镇镇中心小学的校长都说:“现在有些村小建得比中心小学都漂亮?!盙小学的校园也翻新了一遍。团队中有一位成员小时候曾在G小学上过学,据这位队员回忆,当时学校四周没有围墙,操场上尘土飞扬。而近几年,操场也硬化了,围墙也建起来了,直到去年达到了标准化建设验收的要求,G小学和r镇镇中心小学的校长才都松了一口气。就在调研的前不久,学校又把围墙重新粉刷了一遍,还专门请人来给白净的围墙画上了墙画,教学楼走廊上原来的标语被全部撕下,换上了新的文化装饰。也是在我们调研之前不久,G小学刚刚收到上面拨下来的一批实验仪器,仪器还正在组装。校长带我们参观了各种器材室,音乐、美术、计算机、多媒体…应有尽有。其他学校也都或多或少配备了各种器材设备。
只剩2名学生的S教学点,他们的教学楼也刚刚建好不久,旧教舍的废墟都还没清理掉,新教学楼的教室里还装上了带可手写电子屏的黑板。
在我们调研期间,走访的十个学校中,r镇镇中心小学、j镇中心小学、M小学、X小学、T小学都还在进行校建。大部分完小近期也都收到了上面拨发的仪器设备。
(二)“天下真的有免费的午餐了”
有赖于国家的营养餐计划,现在乡村小学的孩子开始吃上了免费午餐。
起初,营养餐是在课间发放牛奶、饼干等食物,后来改成了学生中午免费在学校吃午餐,像我们小时候带饭上学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有些没有食堂的学校,现在还是课间发放牛奶饼干,有食堂的学校则是由统一的机构每天早上把新鲜食材运到学校。至于偏远的教学点情况则更为复杂:有的教学点,营养餐(牛奶、饼干等)需要老师骑摩托车去就近的完小领取,因为营养餐只配送到完小,还有的教学点,老师需要自己生火做饭,学生中午就跟着老师一起吃饭,营养餐的费用则补贴给教学点的老师。无论是哪种实施办法,现在的小孩比我们上学时的条件已经好很多了。
(三)“幸好有省检和国检”
“幸好有省检和国检,这些东西才配过来”,这是某老师的慨叹?!拔擞Ω都觳椤?,这既是某老师亲口说出来的一句话,也是团队在调研过程中的深刻体会。
S教学点现在只有两个学生、一个老师,他们新建不久的教学楼,设计有三个教室,而现在只有一个教室用于教学,另外两个,一个充当了老师的厨房、一个充当了老师的卧房。那块带可手写电子屏的高级黑板,就在老师卧房里,当我们问到这个黑板时,老师还饶有兴趣但生疏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下这个黑板,最后呵呵一笑,说自己老了,不太会用。同样在老师卧房里,我们看到了几个空盒子。老师说这是以前配过来的器材,只是还在旧校舍的时候,由于门窗不牢固,器材都被小偷偷走了,现在就剩下这些空盒子了。
r镇G小学的图书室,外面静静地挂着“农家书屋”的牌子。进入里面,你会发现这样的书:《阴阳失衡百病生》、《农村社会保障100问》、《腰腿痛怎么办》……当我们惊异于小学图书室为什么会有这些书时,老师跟我们解释道:“这个叫农家书屋,出发点就是,这些农民,要来借书,现在发展过来就是学生借回去给他们爸爸妈妈看?!钡牵捌涫的切┐迕窠杌厝ヒ灿锌赡芸床欢?,也不会有农民来借书”,这是很实在的现实,也正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农民们天天下地劳作,晚上还有活要干,干完活休息还来不及,也就不会想着去看书了,而且,凭着农民们的经验,“文化训练并不能显示对社区生活有所帮助”,他们也就不屑于跟书里学习种植养殖??吹酵际槭业慕柙牡羌?,我们又产生了疑问,既然没人来借书,为什么借阅登记薄又是满满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让学生们过来签字,证明他们借了书回去给父母看,有时候也确实会让学生们把书带回家,但是带回去的书在还回来的时候依然崭新,丝毫没有翻看过的迹象。如果有领导来检查,学校就会在书屋里摆好桌椅,村委书记就到各家各户去拉几个人过来在这坐着,给领导们看一下。G小学的老师跟我们说,所有的农家书屋都是类似的情况。
除了农家书屋,其他器材室的情况也大致如此。j镇M小学的各类器材也正在拨放的过程中,电脑室今年刚设立,美术室器材在调研的前一天刚到,我们调研当天还没来得及整理组装。M小学校长跟我们说,现在要建起来的各种器材室,都是老师原来的房间腾出来的。访谈是在电脑室进行的,而电脑室原来是校长的办公室,也是现在的老师会议室。
在走访中,老师和学生都会说到,这些器材实际上用的很少,我们也看到,很多器材都是躺在角落里蒙尘。
六、屹立不倒的教学点
在以前,我们农村“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也就是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我们国家形成了“村村有小学”的基层学校布局。但是近年来,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学校撤的撤、并的并,教学点便是这一进程中的产物,也是“文字上移”鲜明的表现。调研一共走访了十个学校,其中r镇Q村、S村,j镇T村、K村的四个学校已经变成教学点,而教学点的发展状况也千差万别。
(一)“都希望我办下去”
r镇Q教学点是十所学校中条件最差的一所。这个教学点一师一生,自成一校。原来Q小学的教学场所已经租给农户做养猪场了,所以,他们没有自己的教舍,只能租用农民不用的瓦房,教室里只有三张老课桌和一块架起来的黑板,门口的路还是泥泞小路。
老师住在R市市区,学生家里在本学期也已经在r镇镇买了房子,老师每天回家都要路过r镇镇,就顺便把小孩送回家,每天早上去学校,也把小孩带去学校。我们问既然每天都要进来出去的,为什么孩子不干脆在镇上读书?老师说,一方面是这个学期已经开始了,就至少要读到学期结束,另一方面,无论是教育局、中心小学还是这里的村民,他们都希望这个教学点继续办下去,因为一个教学点一旦被撤销了,再办起来会很麻烦,另外,一个学生不足一百人的学校,上面也会按照一百人的标准拨付办学经费,每学期三万元,所以,维持一个教学点,就是维持了三万元办学经费,而这些经费是由中心小学统一管控、统筹安排。前面提到的聘用教师的工资也是从这些办学经费中支付。同样的问题在j镇镇的教学点也有所谈及。
(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教学点条件艰苦,而那些还在坚守的老教师们每每提到教学点的发展时,他们都会说到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r镇Q教学点的老师和j镇K教学点的老师都说到,老百姓们在山上在田里都还有作物,这些村里,每到周末或者放假,都会有大波大波的人回来,因为他们离不开这些庄稼。在Q教学点往山里走不远,有一个香火比较旺盛的寺庙,老师说,这边可能会依托这个寺庙,发展旅游业,这边前景无限,所以这边真的应该把教学场所建起来。在和S教学点老师谈营养餐的问题时,老师还说以后需要的话,学?;峤ㄊ程茫」芟衷谘V皇H鲅?。
他们同样都会提到的是现在的政策: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学校就会办下去。这也是那些一师一生的教学点能够一直存在下去的最主要原因。
这些教学点就这样艰难但执着地存在着,所有坚守在教学点的人都怀着一个如此简单的信念:相信有一天农村会再次繁荣,农村小学也会继续兴旺。
七、结语
农村基层学校教育——她老旧凋敝,她也焕发新生;她令人揪心,她也让人安心。因为经历过,所以我们牵挂它;因为牵挂,所以我们在行动。我们所做的,不为给农村教育发展提出多么科学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只是单纯的,想用我们的奔走和记录,展现一个可知可感、真真切切的农村学校以及围绕学校发生的一些简单的故事。“个人性即社会性,最具个人性的也就是最非个人性的?!蔽颐窍M诱饧蚨痰募切鹬?,窥得中国农村学校现状的一斑,也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农村学校、帮助农村教育。而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也看到有越来越多人正在关注农村、关注教育,关注这些还在田间地头的孩子。在这些关注和帮助之下,农村教育,正在慢慢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