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五(14-21岁的探索)
视频里面老师会讲到如何制作自己的生命历程U型图,这里练习的内容可以以自己看得懂的方式添加在U型图上,方便自己梳理。或在没有画U型图前,先画一个时间轴,在上面标情景出现的时间和你的感受。
在你处在青春期时,是否有一个特别的人可以与他真正的谈话?尽可能清晰地将这个人和那时的你描述出来。这个人给你带来了哪些品质?对你来说这段关系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这些年里(14-21岁),你有什么理想被唤醒?它是如何呈现的?当那些理想出现时,清晰地描述一下你自己,它如何影响了你那时候的行为?当你长大时,这个理想怎么样了?
高中换了班主任汤海平,虽然初中班主任王咏莉仍然在教我英语,因为她不再是班主任了,所以也不再对我多加评头论足。汤老师好像开过王老师的玩笑的,说是在初中怎么虐待我们了,我现在如此怕她。汤老师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有点像《死亡诗社》里的船长,他会鼓励大家阅读南方周末,不要被新闻联播洗脑,我买过一份报纸,可是看不懂,不知道这些新闻跟我有什么关系,那时候我好像完全对时事政治没有兴趣。不过他说过一些话,我印象深刻,他说让我们要保持写作的习惯,经常练笔才能在必要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他是数学老师,他说自己会常常想写一些文字发表看法。我因为喜欢他,数学成绩出奇的好,我平时考试排名在20-25名左右,有一次期末因为数学成绩出众,进了前三名,我自己都发懵,来来回回看了好多次考卷,这些题目我都做对了,我也不觉得很难,为什么其他小伙伴都觉得数学特别难。不过后来高二快结束的时候,他要去上海发展,跟学校辞职了,我的数学成绩也因为换了老师没那么喜欢而下降了。这几年越发觉得写作很重要,平时也会开始练习心灵写作,不知道是不是跟他种下种子有关。
18岁我离家去上海读大学,其实自己很依赖别人,初中有个男生好友比我早一个月开学,暑假他在上海给我打电话,介绍他那里的情况。我到了上海就很依赖他,他来学校接我,我才敢出去玩。后来他去了合肥,我就变得很依赖我的室友,让她帮我买衣服还价,我都不说话,别人还以为我是日本人不会说中文。父母担心我一个人在上海需要照应,也找了他们的朋友,只要有人可以依靠,我都还蛮愿意靠上去的。这和自己以为的“独立”很不一致,自己已经够独立了,是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初中男生好友曾经对我说,“你天生丽质,怎么会这么自卑?”后来我又一段时间又特别膨胀,目中无人,也把这位好友给得罪了,他打电话给我时,我就没好气的说,没啥好聊的。那段时间不会安放自己的情绪,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事,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填不满。
记得高中时,老舅的名字写满了我们所在城市主干道的广告牌上,那时候我才知道有一个词“营销”。老舅是电力局营销公司的总经理,九十年代末空调一些家电很火,他就被推到了炙手可热的位置。高考填志愿,我想去上海,其实本来想报金融,但是分数不够被调剂到了市场营销专业,我就开始对这个词敏感。大部分人以为这是卖东西、推销产品,其实是管理学,不过管理的最后目的还是为了实现销售,大众的认识也没有错。因为学了这个专业,而且在上海商业气息浓厚的氛围中,我那时候的理想就是成为career woman,女强人、女老板、女企业家。其实跟自己的个性并不相符,但是被那个潮流推着,自己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后来真正工作了,也有过独当一面,看起来伪装成女强人的样子,终究那不是真实的自己。